老龍灣(臨朐老龍灣)

老龍灣

臨朐老龍灣一般指本詞條

老龍灣,山東省臨朐縣歷史名勝地、湖,古稱“薰冶湖(水)”,是中國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該縣冶源鎮。是由地下泉水湧出地表江流而成,因傳說灣內有泉眼直通東海並有神龍潛居其中而得名,其有三大特點:“泉多、水清、四季恆溫”,有優美的環境和古老的傳說。

老龍灣,是臨朐縣工農業及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也是老龍灣風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該風景區是山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級旅遊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龍灣
  • 地理座標:北緯36°24′40″,東徑118°29′39″
  • 別稱:薰冶水
  •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朐縣冶源鎮冶源村前
  • 水面面積:約50畝
  • 所屬水系:彌河
  • 湖水來源:地下泉水
名稱由來,位置境域,水文特徵,自然環境,地質,地貌,氣候,水系,文物勝跡,泉水,竹林,橋樑,亭台,保護開發,文物保護,引水灌溉,工業用水,水產養殖,水源保護,旅遊開發,流域概況,文化傳說,

名稱由來

老龍灣,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老龍灣古稱薰冶泉(薰冶水),因水出岩洞,冬暖夏涼,海浮山陰時常呈現出霧靄縹渺,雲蒸霞蔚之觀而名。後因當地流傳湖水流東海(或言老龍灣內有泉眼直通東海),神龍三千居其中,便修了龍王廟,始得新名“老龍灣”。

位置境域

老龍灣在臨朐縣的地理位置老龍灣在臨朐縣的地理位置
老龍灣境域(谷歌衛星地圖截圖)老龍灣境域(谷歌衛星地圖截圖)
老龍灣,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南12.5公里的冶源鎮冶源村前,海浮山陰。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匯集而成,水面面積,《臨朐縣誌(-1988)》載為約50畝,《臨朐縣誌(1988-2000)》載為:8萬平方米,分大小兩灣,西 為老龍灣,東為小龍灣,泉計萬許分布於兩灣周邊。

水文特徵

老龍灣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匯集而成。水面面積約50畝,深處丈余,清澈見底,四季恆溫(17-18℃)。
老龍灣泉為全排泄型大泉,泉水面積5.33多公頃,泉眼多,流量大。自1975年開始觀測泉水流量,積累了大量的檢測資料,經分析該泉多年平均泉水流量為0.98立方米/秒,豐水期在1.5立方米/秒,觀測史上最大流量可達2.17立方米/秒,枯水期在0.3-0.5立方米/秒。1975年平均流量1.43立方米/秒,日湧水量12.36萬立方米;至1987年,平均流量降至0.78立方米/秒,日湧水量67392立方米。
20世紀90年代以前從未有過斷流的記錄。1970年代末期起,工業用水增多及連年乾旱,灣內水位下降。20世紀90年代以後,因連續枯水年份,加之上游補給區內大量人工開採,會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這泉水有可能斷流。例如1990年4月由於連年乾旱,地表水的灌溉能力減少到最低限度,老龍灣補給區內100多眼機井日夜抽水灌溉,日抽水量達10萬立方米,地下水位嚴重下降,致使老龍灣於4月20日斷流。同樣原因,2000年8月6日老龍灣再次斷流。斷流後,縣政府對老龍灣泉域實行了有效保護,對老龍灣補給區的人工打井進行了嚴格控制,合理開採補給區內的地下水,對老龍灣泉水流量保護起到了明顯效果。
老龍灣,來源於奧陶系的石灰岩中。經國家鑑定,該礦泉水屬於含氡低鈉,低礦化度的鍶礦泉水,含有多種人體發育所必須的微量元素,儲量豐富。

自然環境

地質

老龍灣為泰沂山脈和臨朐斷陷盆地的交界地帶。是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魯西隆起的一部分,以斷裂和其所圍限的斷塊鑲嵌而成的斷塊構造為主要特徵。地質構造總體上是一個以古生代地層為主體的北傾單斜構造。泉域範圍內的各斷裂構造線控制著地下水的形成與運動,是地下水評價的邊界條件。泉域範圍內的中下奧陶岩層系經中生代燕山運動強烈作用,張性斷裂發育而成,結構鬆散,孔隙大,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解與沉澱,水流侵蝕等共同作用下,成為老龍灣泉域岩溶主要發育地帶,形成溶溝、溶槽、溶洞等地貌。
老龍灣(泉)出露於冶源斷裂與宋莊斷裂交匯處附近的東北角。直接補給區北到冶源斷裂,西至五吉斷裂,東至宋莊斷裂,南到三陽山斷裂,總面積約為165平方公里。冶源斷裂位於老龍灣南側,東起冶源西與五井斷裂交匯,全主15公里。是形成老龍灣的控制性斷裂,斷層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70-80度,北東為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南西為奧陶系石灰岩。斷層南奧陶系石灰岩、泥灰岩、白雲質石灰岩溶隙發育,斷層北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不透水,南部奧陶系石灰岩溶隙水受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阻隔形成老龍灣泉。

地貌

老龍灣周邊地形(右上為海浮山)老龍灣周邊地形(右上為海浮山)
老龍灣所在的臨朐縣,境內地形複雜。域處泰沂隆起地帶東北部,昌濰凹陷區南部,沂沭斷裂帶西側,有褶皺、斷裂兩種構造形態。東西為沂山山脈,境內多為丘陵,平原占40%。老龍灣地處青石山與平原銜接地段,丘陵低山海浮山位於南側,老龍灣處於彌河流域的上游地帶,彌河在東側自南向北流過。

氣候

老龍灣所在的臨朐縣境內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20世紀80年代後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平均氣溫12.8℃,年平均日照2514.1小時、無霜期203天。

水系

老龍灣(臨朐老龍灣)
老龍灣位於彌河左岸,古代,泉水東行500米匯入彌河幹流。《水經注·卷二十六》巨洋水篇載:巨洋水(彌河古稱)自朱虛北入臨朐縣,熏冶泉水(即老龍灣)注之。彌河,臨朐縣第一大河流。舊志載其主流發源於沂山西麓天齊灣,考此灣已不存,傳說亦不確。實則沂山西麓群泉匯流於沂山鄉水石屋村附近,集為一股,是以主流當源於此。蜿蜒北流,縱貫臨朐縣內,流經沂山、九山、白沙、石家河、楊家河、冶源、辛寨、七賢、楊善、營子、臨朐、龍崗12個鄉鎮,至龍崗鄉半截樓村西北出境。

文物勝跡

老龍灣名勝及旅遊設施分布示意圖老龍灣名勝及旅遊設施分布示意圖
老龍灣概貌老龍灣概貌

泉水

老龍灣內泉計萬許,出名的有鑄劍池、善息泉、濯馬潭、萬寶泉等。
鑄劍池鑄劍池
鑄劍池,又名薰冶泉,在老龍灣西端,泉水涌流,是主要源泉之一。池西南角磐石峭壁上,鐫明末道人雪蓑手書“鑄劍池”3個雄勁大字。在《齊乘》中已有記載。因春秋時歐冶子用混沌寶斧鑿出源泉,便有了“冶源”的地名;因歐冶子在鑄劍淬火時一次次使水中冒起熱氣,此泉便名“薰冶泉”。連老龍灣原名也叫“薰冶湖”,隨之“鑄劍池”、“試劍石”也因歐冶子的鑄劍、試劍而得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將薰冶水載入《水經注》曰:“薰冶水已成名跡”,“泉側有一祠,名冶官祠,是古冶官所在地”。
老龍灣(臨朐老龍灣)
善息泉(珍珠泉),在老龍灣南白龍行宮故址東40米處,泉水由海浮山腳臥牛石下噴涌,猶如珍珠萬串,熠熠生光。盛夏臨泉小憩,暑氣頓消;煮水烹茗,清香純正。據傳因酈道元常在泉邊臥牛石上坐歇,而以其字善長遂稱為“善息泉”。
濯馬潭濯馬潭
濯馬潭,在江南亭前,泉旺水清,傳說戰國末期,齊宣王的妻子鐘離春(無鹽娘娘)曾在此洗馬,故名濯馬潭。馮惟敏《冶源十大景》中之“捉馬潭”,指江南亭後水深處。
萬寶泉萬寶泉
萬寶泉,處老龍灣北,為長方形水池,池水清澈,是灣北居民的主要飲水泉。水池東邊松節亭內有一石碑,書“萬寶泉”3字,清同治年間秀才馮錫田手筆。
秦池亭秦池亭
老龍灣(臨朐老龍灣)
秦池,名“神泉”,又名“神池”,亦稱“秦池”。在龍灣之陰,濯馬潭西側。秦池之名,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東周戰國時,齊釀造巨匠田無忌,能為“千日醉”酒。曾先以淄水試之,次以大河、小河,再以巨洋之水,屢釀不果。後沿河溯流而上,覓甘泉至熏冶,見水美且清,宜於醞釀,遂於湖之陰,是泉之側,砌灶蒸製。漿成,果不其然,飲之一升,醉眠百日,過飲一斗,三載方醒,人稱之為“千日醉”,一時名聞齊魯。公元前219年,始皇帝東遊巡察,人進斯漿,醉而贊曰:“非神泉之液,少康之術,難令朕醉。”問明來由,遂賜泉名“神池”,酒亦隨之。後人為紀念始皇帝賜名,又稱“秦池”。由此,名泉佳釀,相得益彰,名沸古今,譽滿四海。1996年春,於池南岸磐石上,建亭刻碑,爰以為記。亭為六角,大架木製,頂覆以琉璃瓦,飛檐翹角,雕繪生動明麗。亭內碑刻,料以青石,雙面磨礱。正面鐫“秦池”而大字,陰碑刻“秦池記”。

竹林

竹林竹林
竹林竹林
老龍灣岸,雜生樹木37種。濯馬潭東西,綠竹成林,新翠欲滴,乾霄蔽日,夏不知暑。冬日,萬木凋零,唯竹林透綠。

橋樑

雪化橋雪化橋
雪化橋雪化橋
雪化橋,鑄劍池東原有一青石拱橋,是遊人進入老龍灣的通道,造型優美,橋身觸及水面,縱然是三九隆冬,水溫亦能暖透橋面,每逢冬天降雪,雪花落到橋面就被溶化,故名雪化橋。1958年改建後,橋身高於水面一米許,橋名沿用。
雲橋雲橋
雲橋,濯馬潭出口處橫一拱形石橋,名雲橋。濯馬潭水尚未匯過雲橋,即與外水相遇,水面上橫有兩水分界線,靜如震裂玻璃紋之分明,動似風送遊絲虛無中。若擊破水面,又瞬息復原,是為奇觀。

亭台

江南亭江南亭
江南亭,老龍灣南,是明代著名散曲家馮惟敏晚年棄官歸里,隱居於老龍灣畔時所建,原名“即江南”。清乾隆年間,大學士於疏敏為之題“碧波雲潭”匾額。1912年,重新修葺,馮氏後裔馮瑞章改題為“江南亭”。1986年秋,書法家武中奇為之題書“碧波雲潭”,重製匾額,懸於江南亭內。
清漪亭(芳州亭)清漪亭(芳州亭)
老龍灣北有芳洲亭。清光緒《臨朐縣誌》載,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禮部尚書馮琦修建。亭閣坐落於“熏冶湖”西北隅,久圮。鹹豐五年(1855年)修繕時,由馮氏後裔馮錫田改題為“芳洲”。因年久失修,1965年拆毀,1973年再建,仍名芳洲亭。芳洲亭丹柱青瓦,造型精美,四面環水,一小橋與北岸相通。
白龍行宮白龍行宮
白龍行宮白龍行宮
白龍行宮,位於雪化橋南端東側,三面環水。原為古殿堂式建築,俗稱“龍王廟”。1969年拆掉,1973年改建,作為遊客接待室。後毀於1969年,重建於2001年,宮內正麵塑有白龍爺爺金身金面的坐像,兩側塑有執管風調雨順的雷公、電母、風婆、雨師。
陳榮碑竹陳榮碑竹
陳榮碑竹,在白龍行宮前,清代歲貢陳榮的畫竹石碑,石碑用青磚鑲嵌,內徑高1.58米,寬1.56米。
戲樓戲樓
百龍苑百龍苑
百龍苑,是為了強化老龍灣之“龍”的主題特色,豐富老龍灣的“龍”文化內涵。它收藏、展列了全國一百多位著名書法家的“龍”字真跡,特別是當代名人、書法家遲浩田、趙朴初、沈鵬、啟功、劉炳森、佟偉、范曾、劉藝、修德等所書風韻各異的“龍”字70有餘,除雪化橋、江南亭處鐫刻於石外,多集於“百龍苑”鐫於形態各異的太湖石上,石奇、字美,形成獨具特色一景。

保護開發

文物保護

1984年12月,縣人民政府將江南亭、鑄劍池、陳榮碑竹、萬寶泉、芳洲亭、雪化橋等古蹟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0年,江南亭升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引水灌溉

1950年,臨朐縣籌劃建設老龍灣引水工程。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臨朐縣制定的老龍灣引水工程計畫,並委派農林廳水利局負責勘察設計。1951年3月5日動工,1952年3月19日竣工。主要工程有渠首進水閘、長16.5公里的乾渠、石河倒虹吸和小楊善渡槽,引水能力為1.4立方米/秒,同年4月5日舉行通水典禮。1955年灌溉面積擴大到7000畝,小麥畝產近200公斤,玉米畝產300多公斤。被稱為臨朐縣“水利之母”(當時全省2個自流灌溉工程之一)。1959年冶源水庫建成,老龍灣灌區劃入冶源水庫灌區。
此外,1959年還在老龍灣建成水打磨,並投產。

工業用水

1975年,在冶源籌建臨朐縣第一座機械化繅絲廠,次年5月建成投產。廠址位於冶源村西、臘山東麓、老龍灣西畔,引用水質優良的老龍灣水繅絲,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建廠初期主要生產28/30白廠絲,後又生產19/20和19/22白廠絲,年產近14萬公斤。白廠絲於1983、1986、1987年連續被評為省優質產品。1987年,產絲22.27萬公斤,產值980.88萬元,上交稅金91.4萬元,實現利潤111萬元。同年,被評為省、市先進企業。1994年更名為臨朐制絲廠,2001年改制更為山東臨朐制絲有限公司。19/22D規格白廠絲在連續10年保持省優的基礎上被評為部優產品。企業被國務院企業管理指導委員會、國務院生產委員會命名為國家二級企業。
老龍灣泉水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釀造酒類和飲料的優質水源。1988年1月,在老龍灣畔建成投產山東維克啤酒廠,年生產能力1萬噸。生產的“鑄劍池”牌啤酒,在山東省啤酒質量統檢中獲普通酒第二名,獲中國食品博覽會銀質獎。1989年第二期工程竣工後,生產能力達年產3萬噸。1991年新開發礦泉水灌裝線一條。1993年與濟南啤酒集團技術合作,生產的“白雪”牌啤酒獲山東省行評第一名。1994年新上青島灌裝線一條,開發的維克啤酒、維克乾啤獲山東省行評第三。1996年經過企業整頓,狠抓產品質量和新產品開發,相繼推出12°高檔維克啤酒、10°維克啤酒和維克礦泉啤等產品,以上產品1997年被評為省優質產品,產品銷往河南、江蘇、安徽等地。1996年被評為縣“先進工業企業”。2000年4月依法破產重組。

水產養殖

在老龍灣及其下游水域盛產鯉魚、鰱魚等四大家魚和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的鱒魚、鱘魚以及三文魚等,亦是遠近聞名的美味。
1986年始,冶源網膜試驗站用老龍灣水進行虹鱒魚養殖試驗成功。即在全縣迅速推廣。通過精養高產技術和打井補源等措施,2000年全縣養殖面積達到200畝,年產量1200噸,占全國虹鱒魚產量的1/3,成為全國最大的虹鱒魚養殖基地。1999年,臨朐縣的虹鱒魚被命名為“臨朐虹鱒魚”(簡稱老龍灣鱒),在′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評為名牌產品。大銀魚體色透紅,肉質鮮美,屬小型兇猛魚類,具有繁殖力強、產量高等優點。

水源保護

自1990年4月4日起,老龍灣水位開始下降,且日趨嚴重。至20日總流量由正常的1.7立方米/秒降到0.025立方米/秒,部分湖底裸露。22日,眾泉斷流,存水頓消,湖底大部乾涸,只剩江南亭北側的湖中心紅沙陷處幾百平方米的渾黃水面,且紋絲不動,群群魚蝦也隨即潛沒,讓人望而心驚。此事發生後,縣委、縣政府極為關注,採取各種方法查找斷流原因,制定控制措施。經查,斷流是由長期嚴重乾旱,地下水采量過大,泉水補給不足所致。為此確定“清、補、限”三管齊下的治理方案,組織縣直機關幹部職工7000多人次參加義務勞動,自23日始奮戰6天,清除淤泥1.5萬餘立方米,冶源、楊善等周圍鄉鎮的農用機井停止抽水,促使地下水位回升,加之自然降水增多,自28日上午5時許,濯馬潭、鑄劍池、洪湖窟、葫蘆灣、珍珠泉等6大泉眼陸續開始上水。5月4日,濯馬潭處泉眼復活,5月5日泉水通過雲橋。5月10日夜22時許,清過淤泥的湖底清泉泛出,奇怪的是那一群群大鯉魚也隨湧泉而復出。5月16日夜,老龍灣完全恢復昔日碧波蕩漾之風采。為記是年老龍灣乾涸又復原的千古奇觀,告誡當代,警示後人,特立碑碣。時任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的張維明撰《老龍灣斷流記》碑文,李達源書丹,馬美山鐫石。

旅遊開發

景區大門景區大門
老龍灣開發歷史悠久,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老龍灣古稱薰冶泉,為齊魯大地名泉之一,民國《臨朐續志》謂老龍灣曰“冶源煙靄三冬暖”。古建代有營造,江南亭為最早,明隆慶間著名散曲家馮惟敏棄官歸里後所建。陳榮畫竹碑為邑人清道光間貢生陳榮畫並題書。
1981年,建老龍灣風景區管理所。新建石碑、梅花山,修葺亭閣,擴植竹林。於灣中豎起兩個鐵鑄龍頭。
1990-1993年縣政府撥款460萬元,征地84.4畝,搬遷居民138戶,擴建小龍灣、玉泉灣景點,修建老龍灣圍牆和廣場並建成格式不同的鐘靈橋、長壽橋,原放生池的東、中、西3橋和小龍灣東、西橋,形成“橋凡十”的格局。1996年老龍灣百龍園開工建設,總投資600萬元,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一期工程建成龍溪200米,刻龍碑30座。同年7月,復修戲樓,造型仍為一殿一卷的勾搭式。2000年將老龍灣、海浮山、冶源水庫合併開發,形成山水相映,古今交融,優勢互補,三區合一的旅遊度假區。同年,成立臨朐縣老龍灣旅遊度假區及其管理委員會,管委會為正科級全民事業單位。
1995年,山東省政府正式批准公布老龍灣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2000年5月,設立縣老龍灣旅遊度假區,為正科級全民事業單位。同年,成立老龍灣旅遊度假區管委會,編制4人,主要負責度假區的規劃、管理、建設等,轄老龍灣風景區管理所、海浮山公園。
2001年評定為國家AA級旅遊區。據2015年資料,包括老龍灣在內的老龍灣風景區(老龍灣旅遊區包括老龍灣、冶源水庫、海浮山、懸泉寺、溫泉河、風火洞等)是山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級旅遊區。

流域概況

老龍灣地處臨朐縣中部冶源鎮。臨朐縣地處魯中,沂山北麓,彌河上游,濰坊市西南隅。東與昌樂縣、安丘市毗連,西界淄川區,南與沂水、沂源縣接壤,北鄰青州市。臨朐歷史悠久。境內已發現大汶口和龍山文化遺址63處,文化遺存豐富。史料載,黃帝曾登封沂山,帝堯之子丹朱封于丹水。夏、商分別為季萴氏、逄伯陵封地。西周為駢邑。春秋戰國時屬齊國,為齊相管仲封地。秦朝分屬齊郡和琅琊郡。西漢設有臨朐、朱虛、挍三縣和缾、臨原兩個侯國。東漢,有臨朐、朱虛二縣,皆屬青州。三國及魏晉,境內仍設臨朐、朱虛二縣,初臨朐屬徐州東莞郡、朱虛屬青州城陽郡,後同屬東莞郡。南北朝時期,境內設昌國、朱虛、般陽、西安、安平五縣。隋朝將各縣統一為臨朐縣。唐、宋屬青州。元朝屬益都路。明、清屬青州府。自西漢始置臨朐縣,已二千餘載。
冶源鎮位於臨朐縣境中部偏西。1993年6月米山鄉撤銷,所轄14個行政村劃歸冶源鎮。轄區113.8平方公里,行政村47個,自然村50個,是國家建設部和山東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級中心鎮。2000年19489戶、59684人,24795畝耕地。有漢、回兩個民族,漢族占99.99%。鎮政府於1996年2月由冶源西村遷駐遲家莊村東、冶大路以北、海浮山之陽,距縣城15公里。臨九路縱穿南北,鎮村公路、環山路30多條。為縣內較穩定的小麥、玉米、黃煙高產基地。1980年代末進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發展葡萄生產。成為濰坊市最大的葡萄生產鎮。該鎮也是虹鱒魚、鐵頭鱒、彩鱒養殖大鎮。該鎮為具有縣級經濟職能的重鎮。主要以機械電子、紡織、建材、制絲、有色金屬加工、食品加工為主。該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有“書畫之鄉”、“小戲之鄉”美譽,文化底蘊豐厚,是全國文化先進鄉鎮。明代著名散曲家馮惟敏故居於此。

文化傳說

鑄劍池的傳說
春秋期間著名冶工歐冶子被吳王闔閭追殺,隱藏在這裡的茂林修竹中鑄劍,後得神人指點,劈地為泉,並用這泉水淬火鍛成的“龍泉寶劍”殺死了吳王。因製造龍泉寶劍淬火時即騰起熏人的水氣,當時這裡便叫“鑄劍池”,又稱為“熏冶泉”。鐫刻於岸邊磐石上的“鑄劍池”三字和絕句“天丁呵護陰陽劍,鬼斧鑿開混沌池”刻於1548年,是馮惟敏邀其朋友雪蓑道士題寫的。
善息泉的傳說
在北魏太和十年(486年),酈范任青州刺吏,其子隨之讀書,閒暇時寄情山水,慕名與朋友們一道來老龍灣畔,為景致所吸引,以後即時常來此遊玩、小住幾日,他就是北魏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第一部水利專注《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因為其字“善長”人們便稱泉為“善息泉”。
濯馬潭的傳說
因相傳齊宣王的妻子無鹽娘娘曾經在這裡洗過戰馬而得名。在《東周列國志》中對無鹽娘娘有如下記載:她本名叫鐘離春,無鹽人(今山東東平縣境內),相貌醜陋但是非常有才華,四十多歲了仍然擇嫁在家,後來她毛遂自薦,要入宮為妃。齊宣王被她的才華所打動,就將她立為正後。無鹽娘娘輔佐齊宣王招賢下士,疏遠奸臣,使齊國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國家一時強盛起來,所以後人編了一名俗語說“西施娘娘長得俊,害得吳王家國破;無鹽娘娘長得醜,保得齊王坐江山”。
白龍行宮的傳說
民間神話傳說,白龍爺爺幻化前曾是臨朐城北五里莊張氏的外甥。他於洪武年間六月十三成仙,棲身石家河白龍洞。因有親戚關係,每逢天旱時節,便有縣太爺沐浴焚香虔誠祝拜,並親書“敕封昭感,白龍聖神”之請柬,派車馬去請白龍爺爺,為臨朐一方百姓降雨。路過老龍灣時,為讓神龍休息,人們便修建這座白龍行宮,以專供白龍爺爺休息,並享受祭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