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易

臨易

臨易,燕國都城之一,古易水流經其城南,故稱臨易城。燕國歷史上由於“外迫蠻貉,內措齊晉”,曾經有五座都城,臨易被稱作燕國上都之一。春秋初年,公元前692年燕國國君燕桓侯把都城從薊城(其名源於薊丘)遷到臨易,直到戰國早期燕成公時,臨易仍是燕國都城,即南陽遺址。戰國中期,燕文公再次把燕都遷至古易水河西側,臨易被改為易(南陽遺址以東3公里的古賢村遺址),作為當時燕都的稱呼。

燕國歷史上由於“外迫蠻貉,內措齊晉”曾經有五座都城,初都“琉璃河遺址”;上都薊城,臨易城(戰國中期改臨易城為易城)河北雄安新區南陽遺址、古賢村遺址,中都——竇店古城,下都—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
《史記·燕召公世家》載:“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莊公立。”《集解》引《世本》曰:“桓侯徙臨易。”
《括地誌》載:“雄縣北廢易縣,是春秋魯莊公時(前六九三至前六六二年)燕桓侯徙於臨易的地方。”“廢易縣,在今縣(指雄縣)北三十五里,本燕都邑也。春秋魯莊公時燕桓侯徙臨易即此。”
趙一清《水經注釋》說:“自薊徙臨易水,謂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
1981年,河北容城(今河北雄安新區)的文物工作者在晾馬台鎮發現“燕國城”和“晾馬台”兩座大型春秋戰國台地文化遺址,專家認為這兩個台址,可能是南北二城的格局。河北文物工作者徵集與清理出帶銘文的銅器、陶器及骨器多件。如燕國的銅壺、銅鼎和銅壺蓋,其器物上刻有“左征”、“右征尹”、“西宮”等銘文,帶有“易市”陶文的陶碗和陶罐,點名了這座都邑的名字。1988年出土帶“燕侯載之莘鋸”銘文的銅戈三件,燕侯載就是戰國早期的燕成公,這就表明戰國早期臨易仍是燕國都城。
燕都臨易附近的千年古柏燕都臨易附近的千年古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