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致平

臧致平

臧致平(1869年—1944年),安徽省太和縣(今界首市城關)人。幼家貧,成年後以賣水為生,投身清軍,後在清末民初的軍閥混戰中,逐漸嶄露頭角,被選送到吉林講武堂學習,肄業返部後,從一名普通軍官先後晉升為北洋政府十四旅旅長、漳汀鎮守使、福建建國軍第三軍長等職,最終成為左右閩局的重要人物。臧致平在近30年的軍事生涯中,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擁護民主,積極回響孫中山的進步主張,為北伐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重要作用。1944年病逝。

基本介紹

  • 本名:臧致平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安徽界首市城關
  • 出生時間:1869年
  • 去世時間:1944年
  • 主要成就:福建第二師師長,漳廈護軍使,閩軍總司令
  • 職業:皖系軍閥
  • 畢業院校:吉林講武學堂
人物生平,人物故居,

人物生平

臧致平,安徽省太和縣人,早年因生活所迫投身清軍,先在第一協統張懷芝部任標統,後為馮國璋轄部。光緒三十三年(1907 年),被選送吉林講武學堂學習,肄業後返部。民國2年(1913年)11月,被北洋政府任命為第十四混成旅旅長。民國(1917年)6年9月12日,任漳汀鎮守使。翌年移駐廈門被提升福建第二師師長,屬皖系李厚基部。民國11年(1922年),因反對李厚基、陳炯明“聯省自治”的主張,被削去師長職務。遂投靠皖系盧永祥部。在盧永祥的授意下,於11月7日夜發動倒李(厚基)兵變,將李驅逐出福建,臧致平自任閩軍總司令。北京政府看到臧兵力強大,想利用臧為其賣力,以總統黎元洪的名譽任命臧致平為漳廈護軍使。臧對此表示冷漠。1923年,北京政府命直系孫傳芳督閩,臧致平與王永泉聯袂電京,力拒孫傳芳督閩。及孫傳芳入閩抵南平,臧致平於3月9日赴福州與劉冠雄等協商阻止,並調兵北上,聯合王永泉部抵禦孫傳芳。因王背臧投孫,臧致平於4月17日正式發表通電,反孫獨立。於4月30日在廈門召集福建各軍將領舉行聯合討伐孫傳芳的軍事會議。會議決定民軍、粵軍、閩軍分三路進攻福州。此時臧致平以廈門為中心,包括金門、同安、海澄、龍溪、南靖、平和、潼浦、雲霄、東山、詔安、長泰等11縣皆屬其勢力範圍。廈門成為各派軍隊反孫的指揮部,臧致平成為左右閩局的重要人物。
是年5月,因許崇智被陳炯明部林虎擊敗,臧致平率部救援,不料賴世璜、蘇世安兩部戰敗向林虎投降,許崇智部黃大偉叛變,聯軍腹背受敵,臧致平無奈,退守廈門,聯軍解體。7月,林虎、王永泉聯合海軍三面襲擊廈門,在多方受敵的情況下,臧致平堅守廈門,後在孫中山派許崇智等部援助下,轉危為安。
1924年2月5日,臧致平獲悉日籍浪民聯絡王獻巨部準備襲擊廈門,遂令警察收繳浪民槍械,雙方發生槍戰,浪民被打死7人。日本駐廈門領事向臧致平提出懲凶賠償,並電召軍艦到廈門示威,臧致平不懼。後經談判解決。
孫中山為鞏固與閩軍、海軍的聯盟,與臧致平協商將廈門交海軍管轄,以換取海軍支持孫中山在福建活動。臧致平遵照孫中山意見,交出廈門。盧永祥將其部編為浙江邊防軍,委臧致平為邊防訓練處處長。
臧致平積極回響孫中山的主張,追求進步,卻遭到孫傳芳、林虎和王永泉等反動軍閥的多面圍攻。失敗後,臧致平退隱江蘇常州市。
在孫中山出師北伐時,因浙軍叛逆,臧致平被迫同盧永祥何豐林下野。後隱居常州,抗戰時期,臧致平不畏強暴,嚴辭拒絕日本人的邀請,表現出應有的民族氣節和民族大義。 1944年臧致平因病逝世。

人物故居

臧家公館是臧致平於1924年在家鄉建造的府邸,現保存比較完整,包括大門樓、二門樓及西院牆外的房屋,總計三十多間,均高大寬敞、莊重質樸、簡潔渾厚,具有典型的民國建築風格。據界首市文物管理所負責人馬文娟介紹,1985年界首縣人民政府將臧家公館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列入界首市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臧家公館已經被列為省重點保護特色文化建築,但因保護不當,住內居民粉刷了一部分臧家公館,造成破壞。
臧致平
臧公館照片臧公館照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