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膠東鎮鎮駐地西偏南200餘米處,全村總計82戶,191口人,其中男94人,女97人,可耕地面積160畝,村民住宅占地60餘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臘行村
- 地理位置:膠東鎮鎮駐地西偏南200餘米處
- 人口數量:191
- 耕地面積:160畝
村莊由來,政區人口,經濟狀況,村莊建設,社會事業,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狀況,文化教育,發展方向,
村莊由來
建村年代不詳。道光乙巳《膠州志》即有標註。相傳此地遍布臘樹行子,因以命村。
政區人口
臘行村南邊緊貼小麻灣西村,林立在204國道兩旁的樓群中,離204國道200餘米,西與三角灣頭相連,北邊是膠濟鐵路,略偏西就是膠東村。
經濟狀況
臘行的經濟發展,讓人振奮,尤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發展更快,周圍的企業如雨後的春筍般發展起來,村民有機動車的搞運輸,無機動車的去企業當工人,收入可觀,村民成了亦工亦農勞動者。人均年收入5000元開外。
村莊建設
解放前,臘行村是窮鄉僻壤,街不像街,巷不像巷。土牆草披小屋,破爛不堪。解放後,村民的住宅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磚牆紅瓦,水泥瓷瓦裝潢寬大的房屋比比皆是,有的村民還住上了二層樓房,現在的臘行街道整齊,房屋儼然。2006年,把大街小巷的路面全部硬化。
社會事業
1976年全村通電,1986年第一次建設自來水,1997年第二次建設自來水,電話(包括手機)、彩電、電冰櫃是村民必須的三大件。100%參加合作醫療(個人部分村委付款)。私人小轎車2輛。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35.00畝(其中:田904.00畝,地431.00畝),人均耕地0.8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751.00畝,草地116.00畝;荒山荒地0.00畝,其他面積98.00畝。有木紋石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78戶通自來水。有378戶通電,有33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7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87.57%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78戶(分別占總數的68.78%和100%)。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水泥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8輛,拖拉機41輛,機車5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20戶;建有小水窖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13.00畝,有效灌溉率為65.21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9 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4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8萬元,占總收入28.9%;畜牧業收入148萬元,占總收入的26.61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62頭,肉牛376頭,肉羊40頭);漁業收入0.3萬元,占總收入的0.004 %;林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45%;第二、三產業收入274.7萬元,占總收入的40.1 %;工資性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3.8 %。農民人均純收入321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42人(占勞動力的60%),在省內務工425人,到省外務工1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種植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省內。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9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8.91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木紋石開採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木紋石粗加工產業。擁有企業2個。
人口狀況
該村現有農戶378戶,共鄉村人口1555人,其中男性917人,女性638人。其中農業人口1555,勞動力92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464人,彝族89人,傣族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42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1.61 %;享受低保32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建有2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村內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78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招銀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插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1.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7 人,其中小學生175人,中學生42人。
發展方向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水利條件較差,科技意識較低,項目資金短缺,民眾思想意識落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木紋石產業,以科技為依託,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以種植業帶動養殖業,發展運輸業,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