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中四邊

臍中四邊,經外奇穴名。見於《肘後備急方》。別名臍四邊,腹四穴。位於腹部,臍中上、下、左、右各開1寸處(包括臍上水分和臍下陰交兩個任脈經穴),計5穴。布有第8、9、10肋間神經的內側皮支。主治消化不良,胃脘疼痛,腹中雷鳴,泄瀉,急性胃腸炎,慢性胃腸炎,胃痙攣,胃擴張,痢疾,疝氣,小兒暴癇,一切痙攣性疾病,水腫,食物中毒等。直刺0.5-1寸;可灸。

基本介紹

  • 別名:臍四邊、腹四穴
  • 出處:《肘後備急方》
  • 隸屬經絡:經外奇穴
  • 主治:消化不良,胃脘疼痛等
  • 功能:消食導滯,理氣和胃,息風止痙
  •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 主要配伍:配中脘治小兒暴癇等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附註,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臍中,體表部位名,四邊指上下左右四方。該穴有五處,分別位於臍中及臍周之上下左右,故名。

功能作用

消食導滯,理氣和胃,息風止痙。

定位

位於腹部,臍中上、下、左、右各開1寸處(包括臍上水分和臍下陰交兩個任脈經穴),計5穴。

解剖

在腹部,外斜肌腱膜、腹膜肌腱膜及腹直肌;有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及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9、10肋間神經的內側皮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消化不良,胃脘疼痛,腹中雷鳴,泄瀉,急性胃腸炎,慢性胃腸炎,胃痙攣,胃擴張,痢疾,疝氣,小兒暴癇,一切痙攣性疾病,水腫,食物中毒等。

操作

臍周四穴直刺0.5-1寸,臍中不針,針感為整個腹部有脹重感,留針20-30分鐘;灸5-7寸,或溫灸10-15分鐘,臍中用隔鹽灸或溫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胃擴張,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腸炎,痢疾,消化不良,睪丸炎,胃痙攣,胃下垂,膽道蛔蟲,小兒急、慢驚風,四肢抽搐等。

配伍

配中脘治小兒暴癇;配脾俞、陰陵泉、大腸俞治腹瀉;配水溝治小兒驚厥;配足三里、承漿治消化不良;配太陽、印堂、百會、足三里、三陰交治頭痛;配膻中、內關、足三里、三陰交治心悸等。

附註

本穴首見於晉代《肘後備急方》,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始明確其定位,現代《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將其作為奇穴,名“臍中四邊”。

相關論述

《肘後方》:“客忤者,中惡之類也……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衝心胸……又方,以繩橫度其人口,以度其臍,去四面各一處,灸各三壯。”
《備急千金要方》:“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傍各一寸,凡六處。”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臍中四邊,奇穴。臍之正中及其上下左右各一寸處,計共五穴。針五至八分(臍中不針)。灸三至七壯。主治慢性腸炎、小兒一切痙攣;亦治腹部疼痛、胃痙攣、水腫病、腸鳴、疝痛、胃擴張、消化不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