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虛實第二》是唐代孫思邈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膽虛實第二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孫思邈
- 作品出處:《千金方》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膽虛實第二
(脈二首 方九首 灸法二首)
膽實熱
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幹頭痛,灑灑惡寒,脅痛,名曰膽實熱也。
半夏湯
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方。
半夏 宿姜(各三兩) 黃芩(一兩) 生地黃(五兩) 遠志 茯苓(各二兩) 秫米(一升) 酸棗仁(五合)
上八味 咀,以千里長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之千餘遍,澄清,取九升煮藥,取三升半分三服。(《集驗方》治虛煩悶不得眠,無地黃、遠志,有麥門冬、桂心各三兩,甘草、人參各二兩。)
膽虛寒
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搖 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 ,名曰膽虛寒也。
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之方。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一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二兩、紅棗十二枚)
千里流水湯
治虛煩不得眠方。
麥門冬、半夏(各三兩) 茯苓(四兩) 酸棗仁(二升) 甘草 桂心 黃芩 遠志 萆
上十二味 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萬遍澄清,取一斗煮藥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棗湯
治虛勞煩攪,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棗仁(三升) 人參 桂心 生薑(各二兩) 石膏(四兩) 茯苓 知母(各三兩)甘草(一兩半)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治虛勞煩悶不得眠方∶
大棗(二七枚) 蔥白(七莖)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梔子湯
治大下後虛勞不得眠,劇者顛倒懊惱欲死方。(仲景雲,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梔子湯主之。)
大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納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
若上氣嘔逆,加橘皮二兩,亦可加生薑二兩。
治煩悶不得眠方∶
枸杞白皮、生地黃(各五兩) 麥門冬 甘草 前胡(各五兩) 茯苓 ?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四服。
治虛勞不得眠方∶
酸棗仁 榆葉(等分)
上二味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日再。
又方 乾薑四兩為末,湯和頓服,覆取汗愈。
灸法
膽實熱灸濁浴,隨年壯,穴在挾膽俞旁相行去五寸。
膽虛灸三陰交各二十壯,穴在內踝上一夫。
作者簡介
孫思邈(581~682年)唐代道士,醫學家、藥物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不願做官,終生為醫。博採眾長,提出綜合治療的方法。精通藥理,熟稔針灸,首創阿是穴(即痛點)。認為婦女有許多獨特的病症,因此創設婦科。對藥物學進行研究,遍訪名山,積累了豐富的採藥製藥經驗。公元652年,從病理、藥性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出發,結合內、外、兒、婦、針灸等科,總結出《備急千金要方》,共分30卷,232門,5200多個方。公元682年,又將此書修改為《千金翼方》,對原作進行增訂。書中還介紹233種藥品的採集季節和常用的683種藥物,為後世留下豐富的藥物學遺產,由此被尊稱為“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