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角耳屬隸屬於擔子菌綱,是一種菌類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膠角耳屬
- 外文名:Calocera
- 編 號:7316
- 拉丁綱名:Basidiomycetes
- 中文綱名:擔子菌綱
- 拉丁目名:Tremellales
- 中文目名:銀耳目
- 拉丁科名:Dacryomycetaceae
- 中文科名:叉擔子科
- 定 名 人: (Fr.:Fr.) Fr.
- 參考文獻:Elench.fung.1:233,1828.
形態特徵
形態描述 擔子果散生、群生或簇生,圓柱狀向上漸狹,頂端銳或鈍圓,棒狀、匙狀、近羊肚菌狀,鹿茸狀、叉伏或分枝,有時掌狀,或分化為柄和菌蓋。硬膠質。橫切面呈三個環帶,中央菌絲緻密,近縱向平行排列,由疏鬆交織排列的菌絲環繞,外圍為子實層。菌絲薄壁,鎖狀聯合存在或缺如。子實層幾乎全部周生,表面光滑或具皺褶。原擔子圓柱狀至近棒狀,成熟後叉狀。雙核化側絲存在或缺如。擔孢子圓柱狀,稍彎曲,具小尖,1-3隔,以分生孢子和芽管萌發。
討 論 自1828年Fries建立Calocera以來,一直是一個有效屬名,它以圓柱狀向上漸狹的擔子果和橫切面呈三個環帶區別於其他屬。最初Fries(1821)將其作為clavaria的一個亞屬,即Clavaria Subgen.Calocera Fr.來描述,包括有6個種。Fries(1828)在“Elenchus Fungorum”中關於Calocera的描述成為這一工作的起點。隨後許多學者對Calocera的種的各個特徵都作了研究。如Brefeld(1888)注意到常見的Calocera的種的內部結構並繪圖;Fisher(1931)和Nannfeldt(1947)提出該屬橫切面似乎呈三個環帶,即中央的薄壁菌絲被一陷於膠質基質中的疏鬆菌絲層環繞,接著又被子實層所環繞。Kennedy(1958)在對Calocera cornea(Batsch)Fr.和C.viscosa(Pers.)Fr.進行研究的基礎上,並依據Brefeld的觀察以及Fisher和Nannfeldt的觀點,將擔子果所具備的這一菌絲組織特徵併入其屬的描述中,進一步完善了Calocera的特徵描述,為Calocera作為Dacrymycetaceae的獨立屬提供了依據。
至今全世界已發表14個種和變種,我國有6種。Fries在建立該屬時未確定模式種,因其似乎對Clavaria viscosa Pers.最為熟知,Clements et Shear(1931)將其作為模式種並為後來的學者所接受。該屬橫切面上呈三個環帶這一特徵並非始終易於定義,在某種程度上似乎與擔子果的年齡有關(McNabb,1965),作者對該屬標本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這一特徵在擔子果幼時普遍存在。同時還注意到子實層並非不變地周生,偶然也有單側生的。
模式種; Calocera viscosa(Pers:Fr.)Fr.(Clavaria viscosa Pers.: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