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負壓對骨組織再生的誘導及增強作用

膜性負壓對骨組織再生的誘導及增強作用

《膜性負壓對骨組織再生的誘導及增強作用》是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由張銀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膜性負壓對骨組織再生的誘導及增強作用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銀剛
  • 依託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基於負壓對組織再生作用機制的發現,結合膜引導骨組織再生的現代醫學技術,申請人提出膜性負壓誘導骨組織再生的新思路,即採用複合膜作為骨再生與修復部位產生負壓的密封材料,將負壓與膜有機結合,誘導骨組織再生的理念。研究內容包括複合膜研製,採用中間膜和半透膜結合,即中間膜是孔隙直徑約為50~200μm的海綿狀膜,起到支撐和壓力傳遞作用。兩側表面為孔隙直徑小於10μm半透膜,起到保持負壓及細胞等有效成分富集的雙重作用。對複合膜的孔大小、孔隙率等指標,與負壓的傳遞及維持進行研究,以其得到最佳最佳化值;進一步對材料的性質與生物學性能間關係進行研究,構建動物模型,探索負壓吸引的方式和合適的壓力值,評價其作用的安全性;採用動物模擬實驗,通過影像學、免疫組化及功能學評價等指標,探討膜性負壓對骨組織再生的誘導及增強作用的效果。預期將會開創及豐富膜性負壓技術對骨組織再生的理論和相關技術。

結題摘要

研究團隊基於負壓對組織再生作用機制的發現,結合國際上膜引導骨組織再生的現代醫學技術,提出膜性負壓誘導骨組織再生的新構思。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分別選用力學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優異的聚乳酸-羥基乙酸和膠原作為多孔膜的基本成分,通過分子設計、材料顯微結構設計與先進的孔結構構建方法結合,製備所需孔結構的多孔膜。通過不對稱孔結構和蜂窩狀孔結構的設計與製備,賦予多孔膜優異的力學性能。以此為基礎,成功研製膜性負壓裝置。研究團隊採用紐西蘭大白兔顱骨缺損模型,取一側作為實驗組,給以50kPa/次,15分鐘/次,4次/天,4周后拔除負壓吸引管;另一側作為對照組。在2,4,6,8時間點,用三維重建CT,X線阻射程度,雙光子骨密度儀評估新骨的情況,H.E染色來觀察骨再生的組織學變化。在1,2,3,4,5,6時間點,用RT-PCR評估VEGF,BMP-2 mRNA的表達。研究發現實驗組新骨生成量要大於對照組,實驗組VEGF和BMP-2 mRNA有較高表達。認為間隙負壓能夠促進骨組織再生,VEGF 和BMP-2的增加可能是促進骨再生的機制之一,提示間隙負壓可能是促進骨再生的有效方法之一。採用內毒素激素方法建立紐西蘭大白兔股骨頭壞死動物模型,在4,8周時間點進行組織形態學,墨汁微血管染色,BMP-2 和 VEGF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在1,2,3,4,5,6,7,8周時間點採用實時螢光定量 PCR進行BMP-2 和 VEGF mRNA 的定量分析。研究發現在4,8周時間點,H.E染色顯示間隙負壓組在骨小梁形狀,空骨陷窩數,骨髓造血細胞和脂肪細胞含量等方面要好於髓芯減壓組,在8周時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透射電鏡顯示,間隙負壓組比髓芯減壓組細胞器更發達,8周間隙負壓組細胞結構和正常組無差異,細胞結構正常,含有豐富的細胞器。股骨頭墨汁染色微血管學顯示,間隙負壓組比髓芯減壓組股骨頭髓內墨汁染色的血管增多,管腔粗大,微血管密度增大。免疫組化顯示,間隙負壓組比髓芯減壓組股骨頭VEGF和BMP-2的表達增強。RT-PCR顯示,不論VEGF和BMP-2 mRNA,間隙負壓組都要好於髓芯減壓組。因此認為間隙負壓對股骨頭壞死有治療作用,效果要好於髓芯減壓,提示間隙負壓技術是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的潛在方法之一。本課題初步探索了以膜性負壓技術為核心,治療骨折、股骨頭壞死的最有效、最簡便、經濟的方法,為其臨床套用奠定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