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岩蕨

膀胱岩蕨

膀胱岩蕨(學名:Woodsia manchuriensis)是岩蕨科中膀胱蕨屬內的物種之一。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中南和華東各省區。常生於濕潤、陰濕的山地和水邊石縫中。

基本介紹

  • 別名:東北岩蕨、膀胱蕨、泡囊蕨
  • 中文學名:膀胱岩蕨
  • 拉丁學名:Woodsia manchuriensis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岩蕨科
  • 亞科:岩蕨亞科
  • :膀胱蕨屬
  • :膀胱岩蕨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西北、中南和華東各省區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

形態特徵

植株高(8) 15-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約2.5厘米,棕色,有光澤,厚膜質,全緣。葉多數簇生;柄長2-2.厘米,粗不及1毫米,棕禾稈色,質脆易斷,通體疏被短腺毛,下部被少數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2-1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向基部變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 (12) 16-20對,互生或下部的對生,斜展,偶有平展,下部羽片遠離,縮小,基部一對常為卵形或扇形,長僅1-2毫米,中部羽片較大,相距5-10毫米,卵狀披針形或長卵形,長1-1.5厘米,基部寬不及1厘米,鈍頭並有小齒牙,基部上側截形,緊靠葉軸,下側楔形,羽狀深裂幾達羽軸,裂片約4對,彼此接近,基部一對較大,近橢圓形,截頭並有2-3枚小齒牙,兩側為波狀或有一二小鋸齒;頂部羽片向上逐漸變小,基部與葉軸合生並沿葉軸下延成狹翅。葉脈僅可見,在裂片上為簡單的羽狀,小脈斜向上,不達葉邊。葉草質,乾後草綠色,葉軸或有時葉兩面疏被短腺毛。孢子囊群圓形,由6-8個孢子囊組成,位於小脈的中部或近頂部,每裂片有1-3枚;囊群蓋大,球圓形,黃白色,薄膜質,從頂部開口。染色體n=33,2n=66。
膀胱岩蕨
膀胱岩蕨

生長環境

生林下石上,海拔830-4 000米。也分布於日本、朝鮮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模式標本產地:我國東北沿海 (C. Wilford 1094)。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尚志)、吉林(撫松、臨江、蛟河、長白、敦化、集安)、遼寧(鳳凰山、千山、本溪、莊河)、河北(興隆)、山東(泰山、嶗山、芝罘)、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江西(廬山、武功山、黃龍山)、河南(嵩縣)、四川(康定、道孚)及貴州(雷公山)。
膀胱岩蕨
膀胱岩蕨

主要價值

景觀用途
膀胱岩蕨植株細小,羽葉叢生,宜作假山盆景配置材料;也可點綴於岩石園、建築物的陰濕角隅。

繁殖方法

以孢子和分根繁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