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毛金星蕨

腺毛金星蕨

腺毛金星蕨,中藥名。為金星蕨科植物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 (Kze.) Ching的全草。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台灣。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止血之功效。用於痢疾,小便不利,吐血,外傷出血,燙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腺毛金星蕨
  • 別稱:水蕨菜、白毛蛇、毛毛蛇、篦子草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 真蕨目
  • :金星蕨科
  • :金星蕨屬
  • :金星蕨
  • 分布區域: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台灣
  • 採集時間:夏季採收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時間,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尿,止血。

主治

用於痢疾,小便不利,吐血,外傷出血,燙傷。

相關配伍

1、治吐血:金星蕨30g。煎服。
2、治燙火傷:金星蕨適量搗碎,泡淘米水外搽。(1-2方出自《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時間

夏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性

金星蕨又名:腺毛金星蕨,密腺金星蕨。植株高35-50(-6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2毫米,光滑,先端略被披針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15-20(-30)厘米,粗約1.5毫米,禾稈色,多少被短毛或有時光滑;葉片長18-30厘米,寬7-13厘米,披針形或闊披針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向基部不變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約15對,平展或斜上,互生或下部的近對生,無柄,彼此相距1.5-2.5厘米,長4-7厘米,寬1-1.5厘米,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對稱,稍變寬,或基部一對向基部略變狹,截形,羽裂幾羽軸;裂片15-20對或更多,開展,彼此接近,長5-6毫米,寬約2毫米,長圓狀披針形,圓鈍頭或為鈍尖頭,全緣,基部一對,尤其上側一片通常較長。葉脈明顯,側脈單一,斜上,每裂片5-7對,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以上。葉草質,乾後草綠色或有時褐綠色羽片下面除密被橙黃色圓球形腺體外,光滑或疏被短毛,上面沿羽軸的縱溝密被針狀毛,沿葉脈偶有少數短針毛,葉軸多少被灰白色柔毛。孢子囊群小,圓形,每裂片4-5對,背生於側脈的近頂部,靠近葉邊;囊群蓋中等大,圓腎形,棕色,厚膜質,背面疏被灰白色剛毛,宿存。孢子兩面型,圓腎形,周壁具褶皺,其上的細網狀紋飾明顯而規則。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1500m的疏林下或路邊。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台灣。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止血。治燙火傷,吐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