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診

腹診

指中醫用手觸摸按壓患者腹部,了解腹內臟腑異常變化和全身狀況,以診察疾病的方法。屬於按診範疇。其臨床目的,在於了解腹部皮膚涼熱、腹壁肌肉軟硬度、腹部脹滿、壓痛、腫塊等情況,以及臍間動氣(臍周動脈搏動)充盛與否,為疾病的辨證分析提供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腹診
  • 外文名:Abdominal diagnosis
  • 拼音:fù zhěn
  • 分類:中醫學
理論形成,基本雛形,理論根據,方法,基本內容,重要方法,繼承和發揚,

理論形成

基本雛形

在《素問》、《靈樞》、《難經》三部經典著作有關篇章中,可以看到腹診理論形成的基本雛形,它提出了腹診機理、腹診分位、切腹定病、辨別虛實寒熱、預測預後、針刺療法等內容,為中醫腹診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張仲景運用秦漢以前《內經》、《難經》認識疾病的唯物思想創立的望、聞、問、切四診中,尤其重視腹診,探究腹證,使腹診的證和治合為一體,形成診療體系。分為心下、胸脅、臍上、臍下、小腹等腹診部位,將診療所得腹證而創立專名,如心下痞、心下滿、心下悸、心下支結、少腹滿、少腹腫痞、少腹急結、胸脅苦滿、脅下硬滿等。每一腹證,都有對應的方劑治療。如《傷寒論》:“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又如《傷寒論》:“心下痞,按之濡,其脈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再如痞證,用瀉心諸劑;胸脅苦滿,用柴胡諸劑;腹滿痞堅,用承氣類方。又根據腹證程度不同,兼證不一,又可具體到類方中的某一方劑。以痞證而言,心下痞硬,實者兼胃中不和,用生薑瀉心湯;兼心煩、下利,用甘草瀉心湯;兼吐利交作用半夏瀉心湯;兼噫氣不除,用旋覆代赭湯。這樣證治相應,方證相合,簡化了臨床思維過程,節省了診療時間。證有客觀標準,劑有對應之方,療效有桴鼓之應。

理論根據

腹部在人體屬陰,內藏脾、胃、腎、膀胱、大腸、小腸、女子胞等臟腑。腹部一般分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劍突下方為心下,上腹部相當於胃脘,臍周為大腹,下腹部為小腹,小腹兩側為少腹。心下、胃脘、大腹部位,又名中焦,內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內居腎、膀胱、大腸、小腸、女子胞等。由於各臟腑之氣都聚於腹,並通過經絡溝通、氣血運行充養腹部內外,因此加強了腹部肌膚和內臟的聯繫。各臟腑在腹內的分布與腹外相對應,加上經絡內外循行聯絡,所以若臟腑經絡發生病變,必然反映於腹外一定部位,並因病因病機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體徵。故腹診可以判斷臟腑病變和全身狀況。

方法

腹診時,讓患者排空二便後仰臥於床上,兩手放在身體兩側,頭部墊起,大致與身體呈一平面,袒露胸腹,全身放鬆,體態自然。待情緒安定後,先觀察患者腹外有無異常變化,然後,用觸、摸、按(見切診)三種方法,自上而下,先左後右,由輕到重按切腹部。

基本內容

腹診主要了解涼熱、軟硬度、脹滿、腫塊、壓痛等情況。①診腹部皮膚涼熱。觸摸腹部皮膚涼熱,可辨別病證的寒熱虛實。按之不溫或冷,為寒證,喜暖手按撫,為虛寒證;按之熱甚而灼手,為熱證,喜冷物按放,為實熱證。按之灼熱,為里熱內伏;按之不熱而脈數,是表證。熱退後,腹部按之仍熱,為熱邪未盡。少腹冰冷,為陽氣欲絕的危重病;治療後臍下轉溫,是陽氣來復的佳兆。②診腹壁肌肉軟硬度。輕按腹壁柔軟,而重按臍腹有力,為正常狀態。腹壁瘦薄,臍腹按之柔軟無力,多為虛證;腹壁按之堅硬,為實證。外感病,按腹未硬者為表證,按腹硬而疼痛者為里證。③診腹部脹滿。按之有充實感,有壓痛,叩擊聲音重濁,為脹滿實證;按之不充實,無壓痛,叩擊聞空聲者,為脹滿虛證。腹部高度膨脹,狀如鼓,稱鼓脹。鼓脹分為水鼓和氣鼓。以手分置腹部兩側,一手輕拍,另一手可觸到波動感,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為水鼓;無波動感,按之無凹痕者,為氣鼓。④診腹部壓痛。按腹疼痛,甚而拒按,為實證。若局部腫脹拒按,為內癰。按之疼痛,痛處固定不移,刺痛不止,為瘀血;按之疼痛,痛無定處,脹痛時發時止,為氣滯。腹痛喜按,無明顯壓痛,為虛證。⑤診腹部腫塊。腹診發現腫塊,須注意其大小、形狀、硬度、有無壓痛、表面是否光滑等。腹部腫塊疼痛為積聚。腫塊固定不移,按之有形,疼痛有定處,為積病,病屬血分;腫塊聚散不定,按之無形,疼痛無定處,為聚證,病屬氣分。婦女小腹有腫塊為血瘕,男子小腹有腫塊多為疝病。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塊,為宿糞;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而有腫塊,為腸癰。若形如筋結,久按轉移,覺指下如蚯蚓蠕動狀,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不定,為蟲積所致。⑥診臍間動氣。又稱診沖任。

重要方法

是了解腎氣充盛與否、診察全身狀況的重要方法。診察時,應密布三指(食、中、無名三指),按切臍之上下左右動脈搏動情況。凡動氣和緩有力,一息四至,繞臍充實,為腎氣充盛。按之躁動而細數,上及中脘(臍上4寸處),為陰虛氣逆。按之分散,一息一至,為腎氣虛敗。按之搏動明顯,為內有積熱。按之搏動微弱,且空虛無力而局部冷,是腎陽不足。按之搏動明顯,局部灼手,症雖寒顫、肢冷、下利,是真熱假寒;按腹兩旁熱,臍旁四周久按卻無熱而冷,症雖面紅、口渴,是真寒假熱。

繼承和發揚

腹診證治作為一種有效的診療手段,理應得到繼承和發揚。宋·張杲在《醫說》中云:“今豪足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帷幔之內,復以帛幪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殫切脈之巧。”可見,當時患者亦不願脫衣露體,醫者不便檢查患者腹部。直至晚清《通俗傷寒論》有“胸腹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若欲知其臟腑,則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診”的論述。書中詳細論述了腹診的方法。
臨床套用腹診
筆者研讀《傷寒論》、《金匱》,參閱日本·湯本求真之《皇漢醫學》,結合臨床套用腹診,為眾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案例 患者張某,女,1961年出生,家住河南省葉縣常村鄉。2009年6月19日在田間勞動,被毒蛇咬傷右手食指。在家誤治,致使昏迷。7月21日送進解放軍某醫院搶救,通過透析治療,挽回了生命。但仍無尿、不能進食。8月7日,求筆者前往醫院看望;查面色無華,少神,無尿,每日進300毫升左右流食,脈沉數無力。腹診見腹部軟弱,腹直肌拘急,心下悸而有振水聲,認為此乃命門火熄矣,用真武湯加味。
處方:以附子30g,白朮10g,白芍10g,雲苓10g,藿香6g,砂仁6g,生薑三片,每日一服,水煎服。
患者服一服藥後排尿液20毫升,上方共服15服,附子量由每服30g逐漸增至500g。食量增加,尿量由每日20毫升增至1200毫升左右,透析由每周6次減為3次,至當月19日再沒透析並出院。出院後仍用真武湯加味,附子用量由每服500g減至每服30g,共連續服藥72服,現已痊癒。
再如B肝及肝硬化腹水患者,多見桂枝茯苓丸、大黃附子細辛湯及參苓白朮散之腹證;前列腺患者多見桂附地黃湯之腹證;癲癇患者多見心下痞、腹直肌拘急;牛皮癬患者多見薏苡附子敗醬散之腹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