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分布很廣的一些赤潮生物可以分泌腹瀉性貝類毒素,這種毒素通過食物鏈的傳遞,並在貝類體內積累。如果誤食了這些貝類,就會引起中毒。中毒的主要症狀為腹瀉和嘔吐,所以又稱為腹瀉性貝類中毒。因為腹瀉性貝類中毒與貝類生長環境中生長的浮游生物有關,特別與赤潮生物鰭藻有關,在赤潮區水體生長的貝類很容易積累腹瀉性貝類毒素。在日本和歐洲發生過多次食用貝類中毒事件,主要中毒症狀除腹瀉、嘔吐外,還伴隨有噁心、腹痛、頭痛。中毒者的潛伏期,根據食用有毒貝類量的多少有所差異。有的不足30min,有的長達14h,中毒者一般在48h內恢復健康。
性質,來源,
性質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利用現代化學分離和分析技術,從受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貝類體內和有毒赤潮生物細胞中,已分離出了12種腹瀉性貝毒毒素成分。根據這些毒素的碳骨架結構,可以將它們分為三組:①酸性成分。軟海綿酸(okadaic acid)和其天然衍生物輪狀鰭藻毒素(dinophysistoxin,DTX)。軟海綿酸是C38聚醚脂肪酸衍生物,鰭藻毒素1(DTXl)是35一甲基軟海綿酸,鰭藻毒素3(DTX3)則為7一。一醯基一35一甲基軟海綿酸。②中性成分。蛤毒素(pectenotoxin,PTX),包括蛤毒素1~6。它們均有著相同的大環內酯的碳骨架結構,差異在C4。上。③其他成分。包括扇貝毒素和45一羥基扇貝毒素。它們的化學結構與從短裸甲藻中分離的短裸甲藻毒素結構相似,由彼此相連的醚環組成,並呈梯形,含有的硫酸酯基團是它的特徵。
來源
腹瀉性貝類毒素主要來源於可以形成赤潮的甲藻,如鰭藻屬的漸尖鰭藻(Dinophysis cuminata)、具尾鰭藻(D.caudata)、倒卵形鰭藻(D.fortic)、D.acuta、D.mitra、D.norvegica等以及原甲藻屬的利張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和小原甲藻(P.minimMm)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