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肝-肺細胞因子軸在膿毒症大鼠發病機制中的實驗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管向東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腸-肝-肺細胞因子軸在膿毒症大鼠發病機制中的實驗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管向東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膿毒症(Sepsis)可導致膿毒性休克和MODS,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Sepsis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腸、肝、肺。其機制可能與腸、肝、肺之間細胞因子調節有關,腸、肝、肺間失控的炎症反應最終導致MODS。我們已經在失血性休克動物研究中證實了失血性休克存在腸-肝-肺細胞因子軸:細胞因子的表達釋放順序是腸道、肝臟和肺臟,膽汁外引流和腸系膜淋巴管結紮能夠減輕各個器官組織的炎症因子的釋放而發揮器官功能保護作用。Sepsis病程是典型的體內炎症反應過程,是否也存在這一軸調節機制目前國內外均無報導。本項目旨在研究Sepsis腸、肝、肺細胞因子表達時相,採用膽汁外引流、腸系膜淋巴液引流、谷氨醯胺、氯化釓清除肝Kupffer細胞等措施來干預腸、肝、肺間細胞因子的循環,觀察其對三大臟器功能的影響,揭示Sepsis腸-肝-肺炎症介質的變化規律,為Sepsis及MODS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課題已按研究計畫任務書全部完成。研究內容分以下四個部分:一、膿毒症大鼠腸、肝、肺組織TNF、IL-1、IL-6表達時相性及其病理變化;二、谷氨醯胺改善腸屏障對膿毒症大鼠腸、肝、肺功能的影響;三、膽道外引流對膿毒症大鼠腸、肝、肺功能的影響及其機制;四、腸系膜淋巴管引流對膿毒症大鼠腸、肝、肺功能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取得以下結果:1.膿毒症大鼠腸、肝、肺細胞因子釋放順序是:腸道,其次肝臟,最後為肺臟。腸道是啟動器官,腸源性的炎症因子主要通過門靜脈易位到肝臟並激活肝臟巨噬細胞系統,引發炎症因子級聯反應,最終導致腸、肝、肺的病理損害。2.谷氨醯胺能夠保護腸黏膜上皮細胞,改善腸道通透性,減輕腸道炎症因子的合成和易位,部分阻斷腸→肝的炎症通路從而保護肝臟和肺臟等其它臟器。3.膿毒症膽汁中炎症細胞因子可加重腸道損傷,其機制是膽汁中的炎症因子可引起腸黏膜上皮細胞非凋亡途徑的壞死。膽道外引流部分阻斷了肝→腸的炎症通路,減少了肝臟炎症因子對腸道的進一步損傷,打斷了腸-肝惡性循環和腸-肝軸,對腸、肝、肺發揮保護作用。4. 腸系膜淋巴管是腸道炎症因子加重肺臟損傷的重要途徑之一,膿毒症腸系膜淋巴液中的炎症因子可直接造成肺損傷,機制是腸系膜淋巴液中炎症因子引起肺血管內皮細胞的凋亡增加和肺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管引流部分阻斷了腸→肺的炎症通路,減輕了肺部的炎症反應和肺損傷。因此,我們研究證實了膿毒症器官之間炎症因子存在腸-肝-肺軸的網路調節,器官之間的正反饋和逐漸放大是最終導致MODS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