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球菌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藥的機制研究》是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由曾曉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腸球菌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藥的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曾曉艷
- 依託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已往研究表明,高水平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MIC≥16 mg/L)的發生主要與23S rRNA突變、甲基轉移酶的產生和核糖體蛋白L3/L4的基因缺失或突變等有關,但關於MIC為4~8 mg/L的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課題擬在成功分離屎腸球菌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藥臨床菌株的基礎上,採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屎腸球菌利奈唑胺敏感株及低水平耐藥株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結合生物信息技術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篩選、定位與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藥形成有關的新的耐藥基因和基因突變位點。在此基礎上,利用基因重組技術構建耐藥基因/突變基因敲除或高表達屎腸球菌菌株, 並檢測不同重組菌株對利奈唑胺的敏感性差異,探討不同耐藥基因/突變基因在屎腸球菌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藥發生中的作用。本課題的開展將為揭示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的發生機制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同時也為耐藥腸球菌的臨床防治以及新藥開發奠定基礎。
結題摘要
利奈唑胺作為第一個套用於臨床的噁唑烷酮類抗陽性菌藥物,被用於各種耐藥革蘭陽性球菌感染治療,但隨著臨床的廣泛套用,細菌對利奈唑胺的快速耐藥引起臨床廣泛關注。本研究通過對我院近幾年的耐藥性監測,篩選出4株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多位點序列分型研究表明耐藥菌株主要是ST78型。利用PCR擴增及測序方法篩選已知的最常見利奈唑胺耐藥機制23sRNA基因突變,其中一株篩查出23sRNA G2576T突變。通過Illumina Hiseq2000平台測序,完成了4株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基因組重測序,基因組大小為2,935,722 bp-3,036,969bp,GC含量37.21-37.66%。在NCBI資料庫選擇與研究腸球菌菌株基因組序列同源性在95%以上參考序列進行比較基因組分析,物種進化分析,構建系統進化樹及Ka/Ks分析。並利用相關軟體及資料庫完成了以下分析:基因成分分析及基因預測,基因功能注釋(KEGG、COG、PAIDB),病原與宿主互作資料庫注釋(PHI),細菌致病菌毒力因子注釋(VFDB),耐藥基因注釋(ARDB)。本研究對分離自臨床的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的遺傳特性、菌株的親緣關係、毒性特徵、耐藥機制及其分子基礎進行了研究,以期對耐藥控制和臨床用藥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