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脾風

脾風一般指本詞條

慢脾風即慢驚風的脾腎陽衰證,陽虛極而生內風,為虛極之候、純陰之症,又名脾風、虛風。症見閉目搖頭,面唇發青發黯,額上汗出,四肢厥冷,手足微搐,氣弱神微,昏睡不語,舌短聲啞,嘔吐清水,指紋隱約。多因吐泄既久,脾虛氣弱,肝失濡養所致,證屬無陽純陰的虛寒危象。患兒往往衰脫,預後大多不良。治宜醒脾益胃,溫中回陽。

《普濟方》中對慢脾風的記載較為詳細:“曾經吐利不止,損傷脾胃,或慢驚之後,病已傳極,總歸虛處,推脾所受,故曰脾風。若逐風則無風可逐,若治驚則無驚可治,但脾間痰涎,虛熱往來爾。其眼合者,脾困氣乏,神志昏迷,痰涎凝滯然耳。所謂慢驚難治,慢脾風是也。”《保幼新編》記載:“脾風有五證:頭雖熱,眼珠青白而足冷;頭雖熱,或腹脹而足冷;頭雖熱,或泄瀉而足冷;頭雖熱,或嘔吐而足冷;頭雖熱,或渴而足冷者,脾風之候。”《證治準繩》中說:“慢驚陰重陽虧,諸經已虛,不宜通關,又涼其髒,易作慢脾風……大要審問源流施治,不可概曰慢驚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慢脾風
  • 別名:脾風,虛風
  • 出處:《仁齋小兒方論》
  • 治療方法:五絕指針療法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中藥治療,預防,

病因病機

本病多見於大病久病吐瀉日久,脾氣大傷,或因驚風未愈,病情遷延反覆所致。因脾胃虛寒,不能熟腐水谷消化飲食,所以作吐瀉。所食之物不能化精微以生氣血,惟多成寒飲,積於胃中溢於膈上,排擠心肺之陽外出,從而出現周身灼熱而脈轉微細,此里有真寒外作假熱。其昏睡露睛者,因眼胞屬脾胃,其脾胃如此虛寒,眼胞必然緊縮,是以雖睡時而眼猶微睜也。其肢體抽掣者,因氣血虧損,不能上達於腦。蓋血隨氣升,氣之上升者少,血之上升亦少。可知觀囟門未合之小兒,患此證者,其囟門必然下陷,此實為腦不滿,亦即氣血不能上達之明徵也。

臨床表現

多具有大病久病史,患兒面色蒼白或虛黃,不欲飲食,強食少許猶不能消化,吐瀉交作,間發抽掣,舌短聲啞,四肢厥冷,其脈則微細欲無,昏睡露睛,神氣虛弱或昏迷。

中藥治療

以溫暖之劑,健補脾胃以消其寒飲。
1.大醒脾散
(1)主治 脾風內虛,昏迷不醒。
(2)主要藥物 全蠍、白附子、天麻、炙甘草、人參、白茯苓、木香、石菖蒲、白朮、陳皮、南星、石蓮肉、肉豆蔻、山藥、砂仁、丁香。
(3)用法 上藥以姜棗煎服,回陽加附子、白僵蠶。
2.鉤藤煎
(1)主治 治小兒虛風。
(2)主要藥物 鉤藤、防風、天麻、麻黃、荊芥穗、蟬蛻、蠍梢、白僵蠶、薄荷心、龍腦、麝香。
(3)用法 上藥搗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皂子大,荊芥紫參湯下。
3.沉附湯
(1)主治 《幼幼新書》記載慢脾風厥冷吐瀉可用沉附湯。
(2)主要藥物 沉香、丁香、木香、黑附子、白附子、全蠍、藿香、天麻。
(3)用法 上為末,每半錢,炙甘草生薑煎湯調下,身溫則去附子。
4.黑附湯
(1)主治 《嬰童百問》記載本病四肢厥冷可用黑附湯。
(2)主要藥物 附子、木香、白附子、甘草。
(3)用法 上銼散,每服三錢,生薑五片,煎服。若手足暖而甦醒,即止。

預防

1.積極治療原發病,加強體育鍛鍊,避免突受驚恐。
2.科學膳食,加強營養,保持病室安靜。
3.對於需要長期臥床的患兒,要注意日常護理衛生,避免壓瘡發生。
4.患兒發生抽搐昏迷時,注意保持呼吸道暢通,防止窒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