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不生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飲食不足或饑飽失調,脾胃虛弱,中氣下陷,脾虛運化無力,升清降濁失職所表現出來的小便不暢,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細一類病證。本病證見於癃閉。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脾氣不生證
- 常見症狀:小便不暢,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等
病因,臨床表現,病機,辨證要點,治法,常用方劑,常用中藥,針灸療法,預防與調護,轉歸,
病因
飲食不足或饑飽失調。
臨床表現
小腹墜脹,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暢,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氣短而語聲低微,舌淡,苔薄,脈細。
病機
脾居中焦,為水液升降之樞紐,若脾虛,則運化無力,升清降濁失職,故見小腹墜脹,時欲小便而不得出;脾氣虛,故見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脈細為脾氣不升之象。
辨證要點
小便不暢,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細。
治法
升清降濁,行氣行水。
常用方劑
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加減。
常用中藥
人參、黃芪、白朮、桂枝、升麻、柴胡、豬苓、澤瀉、茯苓。
針灸療法
針刺足三里、中極、三陰交、陰陵泉等穴,反覆捻轉提插,強刺激。灸關元、氣海。
預防與調護
1.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起居生活要有規律,避免久坐少動。
2.消除外邪入侵和濕熱內生的有關因素,如過食肥甘、辛辣,過量飲酒,貪涼,或忍尿,縱慾過度等。
3.保持心情舒暢,消除緊張情緒,切記憂思腦怒。
轉歸
若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治療,尿量逐漸增加,病情好轉,通過治療完全可能獲得痊癒。如果失治或誤治,則病勢由輕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