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高山小鯢

能高山小鯢

能高山小鯢【學名:Hynobius sonani (Maki,1922)】,全長100 mm左右,尾長略短於或等於頭體長,生活于海拔3000 m以上山區不甚隱蔽的原始針葉林底層,是我國特有種,僅見於台灣省玉山、中央山脈等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能高山小鯢
  • 拉丁學名:Hynobius sonani
  • :動物界
  • 兩棲綱
  • 有尾目
  • 小鯢科
  • 小鯢屬
  • 分布區域:中國台灣省玉山、中央山脈等山區
  • 英文名:Hynobius sonani
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活習性,繁殖培育,種群現狀,估計數量,致危因素及現狀,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全長100 mm左右,尾長略短於或等於頭體長。背面暗褐色,較台灣小鯢色略淺,均勻密布淺色細圓點。頭略扁平,吻端鈍圓;鼻孔位吻眼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眼大而圓,色烏黑;犁骨齒列呈" "形。軀幹圓柱形而略肥。四肢短小,四指五趾,趾間有蹼。
能高山小鯢能高山小鯢
註:圖冊圖片來源

分布區域

我國特有種。僅見於台灣省玉山中央山脈等山區。

生活習性

生活于海拔3000 m以上山區不甚隱蔽的原始針葉林底層。非繁殖期成體營陸地生活,白晝隱藏於腐木、枯葉或石下,晚上活動覓食。

繁殖培育

繁殖季節約在夏季,產卵於流溪,卵位於膠囊中,每一膠囊有卵16粒,卵色淺黃白色,平均卵徑5 mm。孵化期約3個月,剛孵出幼體頭體長13.3 mm,無平衡枝。

種群現狀

估計數量

自1922年玉山小鯢被描記以來,1981年呂光洋在玉山山區採到3尾;此後(1984~1985)懸川雅市等又採到數尾。發現數量極為稀少。

致危因素及現狀

開闊林道,興建公路,砍伐林木,開發旅遊,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環境污染,是使原來就分布區狹窄,居群數量少,繁殖力低的楚南氏小鯢致危的主要因素。

保護措施

[現有保護措施] 台灣省已將其列為保護動物。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 建議進一步深入調查,弄清本種在台灣省的分布範圍與數量,積極開展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以便為擬訂有效保護措施提供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