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浪潮》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於溪擔任總導演的5集人文、經濟紀錄片。
該片以開闊的國際視角、生動的實踐現場、鮮活的人物故事、結合有縱深的歷史史料,集中體現了中國能源轉型升級中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該片於2024年3月6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財經頻道(CCTV-2)首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能源浪潮
- 類型:人文、經濟紀錄片
- 出品公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 導演:於溪((總導演))
- 集數:5 集
- 線上播放平台:央視網
- 首播時間:2024年3月6日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主創團隊,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該片全景聚焦中國能源產業發展是實力與潛力,呈現積極推進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過程中的努力和動力,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做出更大貢獻。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能源之變的大美圖景,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徐徐鋪展。
分集劇情
第1集 綠能世紀
能源不僅關係國家安全,更關係經濟和民生,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動中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能源浪潮正在到來。
第2集 博弈爭鋒
當減碳減排成為全球風向標,中國正面對一個複雜多變、富有挑戰的能源大市場。看得見的是產品的疊代升級,看不見的是背後的技術創新與博弈。能源浪潮,中國要突破,要超越,有更長的路要走,有更大的目標要追。
第3集 重裝之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幾百年來,在每一次能源產業變革中,核心裝備的創新升級,都推動著產業的進步。裝備的強弱決定著一個國家能源開採利用的效率,裝備的升級衡量著一個國家綜合經濟發展的實力,無論是目前仍不可替代的傳統能源,還是清潔能源的創新,能源領域的核心裝備,都是我們跨越時代的力量之源。
第4集 蓄勢而發
新能源正在中國成為一個新興產業,然而伴隨新能源而來的還有一個特別的稱謂“垃圾電”。要讓新能源順利地併入電網發揮主要作用,不成為垃圾電,儲能是關鍵,這是國家戰略中扶持新能源健康成長的核心。
第5集 鼎新未來
以“能源+”為契機,一個低碳、安全、高效、智慧的能源體系正在興建。身處浪潮之巔的能源,正扮演著更多的角色,它深入人們的生活,變革著生產方式。在這場與眾不同的新能源競賽中,能源之變已經跟隨未來一同到來。
選集
關閉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2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就新能源技術與中國的能源安全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此次會議強調,能源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普遍共識。我們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從能源領域“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到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中國能源發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非化石能源快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能源結構轉型綠意更濃,綠色能源消費水平持續提升。中國自2020年提出“雙碳”目標以來,堅定不移履行承諾,加速能源結構轉型,與國際社會攜手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使命與擔當。
拍攝過程
該片攝製組行程超過10萬公里, 深入新質生產力一線,拍攝了30多個鮮活的新能源故事。攝製團隊在拍攝手法上,大量使用航拍、高速攝影、太空梭等手段,通過特殊的視角和震撼的鏡頭,將能源世界拍攝出“生命感”。
主創團隊
總出品人 | 慎海雄 |
---|---|
總策劃 | 彭健明 |
總監製 | 蔡俊 |
監製 | 陳紅兵、李想 |
製片人 | 張菁、潘敏、王美榮 |
總撰稿 | 張菁 |
總導演 | 於溪 |
導演組 | 強繼保、劉娜、賈禎、殷洪生、王立平、周琰、厲成功、呂宗碩、丁寧、王秋實、巨穎、吳成軒 |
撰稿 | 張鹿行、董長青 |
攝影 | 孟濤、岳雲天、陳瑋、凡承川 |
影助理 | 梁宏宇、王印聰、王成 |
剪輯 | 陳唐、王珺 |
解說 | 周揚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作品 | 備註 |
---|---|---|---|
2023年 |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呈現百姓美好生活畫卷”精品項目 | 《能源浪潮》 | 入選 |
發行信息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 播出時間 |
---|---|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財經頻道(CCTV-2) | 2024年3月6日至10日晚22點首播 |
央視網 | 2024年3月7日18點播出 |
央視財經客戶端 | 2024年3月7日播出 |
央視頻 |
作品評價
紀錄片《能源浪潮》彰顯“綠色能源”輝煌成就,揭秘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澎湃動力。生動講述大國工匠精益求精攻克技術難關的故事,展現最美能源勞動者奉獻的風采。該片打破了常規紀錄片只見成就不見人的窠臼,詳細生動講述人的故事,從而讓紀錄片感動人心,並具有了人情味和溫度。該片深度觀察中國能源綠色高質量發展,內容硬核、場面宏大、畫面精美、節奏明快、表達專業,強悍的能源動力裝備,震撼的兩河口水電站、定日鏡、海上漂浮式風電平台、國和一號、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實驗室——錦屏地下實驗室等工程奇觀,極致的能源“煤變白”“人造太陽”等工業之美,尖端的能源材料工藝如“冰絲帶”光伏發電玻璃、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等,前沿的能源產業探索如“導管架風機+養殖網箱”一體化智慧型裝備、制氫設備等等;同時,該片大量運用數字視效,直觀呈現能量轉換、動力傳遞的工作原理,揭示能源工業製造之絕、之奇、之美。整部紀錄片為觀眾呈現能源工業迷人的場景,見證創新一線激動人心的時刻與飽滿的人物形象,立體展現綠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國“雙碳”目標的創新實踐,如何為中國和世界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製片人、高級編輯王永利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