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洞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隰縣陽頭升鄉,又稱“神禪寺”、“三聖廟”,因神堂位於溝中,故名“神堂溝”,據寺內碑刻記載:此寺“僻奇絕寂,人居不知始自何代,茂草荊棘,是可以修行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能仁洞
- 外文名:Neng Rendong Temple
- 地理位置:山西省臨汾市隰縣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寺內一塊大清康熙年間的碑刻記載:“茲州西五十里,寺號曰能仁洞古建。”
能仁洞位於現今隰縣陽頭升鄉,溝因寺名,因神堂位於溝中,故名“神堂溝”,據寺內碑刻記載:此寺“僻奇絕寂,人居不知始自何代,茂草荊棘,是可以修行也。”
大清康熙三十六年,太原僧淨成禪師四處雲遊,意在尋一處清淨寶地,遠離喧囂的市井,參悟佛學的真諦,有一天,行至此處,見“山間有寺,寺下有泉,泉涌成溪,流水潺潺,鶯鳴雀和,嚶嚶成韻,”山水美景,使淨成禪師眼前一亮,止步不前,立刻決定結廬此寺,講禪悟道。走近再看,寺院的窯洞院落日漸傾圮,風雨難蔽,佛像金容無光,淨成禪師遂生心傷之意,發得宏志:重塑金身,再現勝景。然而,當時的淨成禪師“食不旡腹,衣不蔽體,咬菜根以度日”,這樣的困難沒有阻止了淨成禪師前進的腳步,毅然率同衣比丘法霖、廣福、勝祥,眼昜 及 門徒覺悟,徒孫海祥,四處廣為化緣,竹杖芒鞋,風雨無阻,足跡遠達現今永和、大寧境內,募捐到些善款。最終,淨成禪師的堅持感動了山主王魁斗等人,王魁斗“倡率紏首,叩乞同心,各解堅囊”僅施地就有近五十畝。不久之後,拉磚運瓦之車來來往往,泥水匠、木匠、丹青者匯聚於此,各展所能,廣施才華。經過了眾人的努力,復建常馱樓閣一間,增修大窯一孔,用去金樁千葉,使佛像金容再現,翻修牆垣,頗稱完美。碑語云:“雖不比嵩山之少林鷲嶺之靈,隱缺者補之,壞者修之,而一時丹艧壯飾各臻,厥勝以視天,昔之傾頹倒壞不相懸絕世耶。”修復之時已是康熙四十六年,十年就這樣過去了,這是淨成禪師心血澆注的十年,是能仁洞最輝煌的十年,不難想像,當時十里八鄉的信徒雲集,香火不斷,是為大觀。
寺內一小碑還記載了道光十七年“施地樹磑(石磨)碑記”:李家圪垛村王祿施寨圪祺下渠後州地一畝,今高家原村劉忠財施樹一株,賀木腰村福寶施磑一合。
滄海桑田,白駒過隙。如今再到能仁洞,涼風習習,燕語鶯啼,寺下老井內的泉水還在不斷地上涌,只是溪水已乾,只有望不到頭的蘆葦盪,井旁的一棵大樹似乎在訴說著什麼;寺內雜草叢生,前些年修的戲台一角也已傾塌,再往上走,進小廟門,寺院的上院也已荒廢,當年增修的一孔大窯還在,只是窯內空空,下院有四孔窯洞,兩耳偏房,只剩下三聖母殿、觀音堂、佛殿,好在大多佛像保存完整,殿內的各個佛像栩栩如生,神采依舊,尤其是佛殿內的十八羅漢更是惟妙惟肖,似乎還可以看到當年的淨成禪師與弟子仍在此打坐參禪,似乎還能聽到那繞樑不絕的誦經之聲。在殿外四處看看,已尋不到一絲牆垣的痕跡,寺院殿外的一處磚面也已坍塌,一片傾頹之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