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窗螢

胸窗螢

胸窗螢是分布在武漢的一種陸生螢火蟲, 成蟲形態差異較大,雄成蟲具有發達的翅,而雌蟲僅具有一對非常小的翅牙, 膜翅完全退化。

胸窗螢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胸窗螢
  • 拉丁學名:Pyrocoelia pectoralis Oliver, 1883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鞘翅目
  • :螢科
  • :窗螢屬
  • :胸窗螢
  • 分布區域:湖北
  • 命名者及年代:Oliver, 1883
形態特徵,防禦機制,

形態特徵

雌雄二型性。雄螢體長1.4厘米。頭黑色,完全縮進前胸背板。觸角黑色,鋸齒狀,長,11節,第二節短小。複眼較發達。前胸背板橙黃色,寬大,鐘形;前緣前方有一對大型月牙形透明斑,後緣稍內凹,後緣角圓滑。鞘翅黑色。胸部腹面橙黃色,足均為黑色。腹部黑色,發光器兩節,乳白色,帶狀,位於第6及7腹節。
雌螢體長2.3厘米。體淡黃色,後胸背板橙黃色。翅退化,僅有一對褐色短小翅牙。發光器乳白色,四點。
幼蟲體長4~5厘米。黑色,背中線淡黃色。前胸背板尖梯形。前胸背板至第7腹節背板前緣及後緣角均有淡黃色斑,第8腹節背板兩側有一對三角形淡黃褐色斑點。發光器乳白色,位於第8腹節兩側。

防禦機制

幼蟲陸生,捕食蝸牛。卵和幼蟲越冬,卵第二年5月孵化。蛹期10天左右。每年十月,成蟲羽化。雄螢在夜晚飛行發光,雌、雄螢均持續發出綠色光。成蟲具有反射性出血防衛行為。
DeCock和 Matthysen(1999, 2001, 2003)通過一系列的行為學實驗證實 , 幼蟲夜晚發出緩慢的長脈衝光 (閃爍 )是警戒掠食者的信號 。 Branham和Wenzel(2003)提出螢火蟲光起源及進化的假說 ,認為螢火蟲的光起源於幼蟲 , 並作為警戒捕食者的作用, 隨後光信號傳遞到成蟲 , 並進化為兩性之間的求偶信號 。螢火蟲幼蟲及成蟲在野外發出明亮的可見光 , 必然會吸引捕食者, 根據自然進化適者生存理論 , 無論是幼蟲還是成蟲必然具有防衛的能力 。據報導 , 寵物蜥蜴取食一些螢火蟲後會中毒死亡 (Knightetal., 1999)。在北美 Photinus屬的螢火蟲血液中發現了一種類似蟾蜍表皮毒素的甾類化合物 lucibufagins(LBG)(Goetzetal., 1981;Eisneretal., 1997)。我們推測類似的毒素也存在於胸窗螢的血液中, 成蟲利用閃爍及反射性流血行為來進行防衛捕食者。
胸窗螢具有複雜的防衛行為, 成蟲利用閃爍、 假死、 反射性流血進行防衛 , 幼蟲利用閃爍、假死、 腺體進行防衛, 血液對螞蟻具有非常有效的拒避作用 。胸窗螢幼蟲的腺體結構與水棲螢火蟲雷氏螢的腺體具有非常高的同源性 , 有可能是來自同源進化 , 雷氏螢幼蟲由於處於雙棲息地 (幼蟲水生, 老熟幼蟲上岸化蛹 ), 承受的捕食壓力較胸窗螢(陸生, 單一棲息地)大, 故腺體進化得較發達些 。然而這種腺體的功能需要進一步詳細研究探討, 相信研究螢火蟲防衛行為對於揭示螢科昆蟲光信號的起源及進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