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闊盤吸蟲

胰闊盤吸蟲

成蟲形態(圖106) 體呈前後端略尖銳的橢圓形,體長6.46—14.5毫米,體寬3.81—6.07毫米。二吸盤都比較發達,口吸盤位於次頂端,1.12—2.23×0.97—2.19毫米;腹吸盤位於體中橫線附近,約在體長51 %—60%水平,0.837—1.64×0.82—1.64毫米;口吸盤顯著地大於腹吸盤,兩者直徑比例1.43—2.2:1。咽0.19—0.48×0.23—0.44毫米,緊接在口吸盤之後,食道長0.2—0.9毫米,二腸管盲端達到體後端1/5—1/6水平。 睪丸二個,呈不整齊的團塊狀或邊緣有缺刻淺分瓣,對稱地排列在腹吸盤後半部或後緣的兩側,大0.31—1.2×0.29—0.93毫米和0.31—1.05×0.38—1.12毫米。陰莖囊長圓筒狀,1.24—2.29×0.21--0.57毫米;位於腹吸盤之前,其底部達到或不達到腹吸盤前緣;生殖孔開口在腸分叉之後。卵巢3—6分瓣,位於體中橫線後方。具受精囊(0.15—0.38×0.19—0.63毫米)和勞氏管。卵黃腺叢粒細小,呈樹枝狀成簇地排列;每側長1.35—3.46毫米,前端開始於睪丸水平。子宮圈充滿於腹吸盤後方到體末端二腸管之間,子宮末端在腹吸盤一旁作多個繞曲後沿著陰莖囊旁邊上行,開口於生殖孔。排泄囊“T”狀,排泄孔開口於體後端尾突的中央。蟲卵0.041--0.052×0.030—0.034毫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胰闊盤吸蟲
  • 拉丁學名:Eurytrema Pancreaticum
  • :動物界
  • :扁形動物門
  • :吸蟲綱
  • :復殖目
  • :雙腔科
  • 亞科:雙腔亞科
  • :闊盤屬
  • 分布區域:中國,亞洲, 歐洲, 南美洲
基本文獻,生物學描述,

基本文獻

編號:
9920
定名人:
(Janson)
年代:
1889
生境:
寄生。終末宿主山羊, 綿羊, 黃牛, 水牛, 駱駝, 兔, 河麂; 寄生於胰臟, 胰管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扁形動物門 吸蟲綱 復殖目一
中文拼音:
YíKuòPánXīChóng
分類等級: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異名信息
Distomum pancreaticum, Janson,1889-胰闊盤吸蟲(YíKuòPánXīChóng)
Distomum(Dicroeoelium)pancreaticum,Railliet,1893-胰闊盤吸蟲(YíKuòPánXīChóng)
Dicrocoelium pancreaticum,Railliet et Marotel,1898-胰闊盤吸蟲(YíKuòPánXīChóng)
Eurytrema(Pancreaticum)pancreaticum,Bhalerao,1936-胰闊盤吸蟲(YíKuòPánXīChóng)

生物學描述

終末宿主 山羊Capra hircus,綿羊Ovis aries,黃牛Bos taurus,B.indicus,水牛Bosbubalus,Bubalus bubalus,Sus scrofa dom.,駱駝Camelus bactrianus,兔Lepus corenus,河麂Hydropotes,Caprealus。
寄生部位 胰臟、胰管。
第一中間宿主:同型闊紋蝸牛Bradybaena similaris,中華蝸牛Cathaica ravida sieb—
oldtiana(=中華灰蝸牛Fruticicola ravida sieboldtiana),弧形小麗螺。
第二中間宿主:紅脊草螽Conocephalus maculatus,草螽C.gladistus,C.fuscus,C.percaudatus中華草螽C.chinensis,Oecanthus lengicaudus。
生活史(圖107、108)蟲卵:橢圓形,成熟蟲卵深咖啡色,卵殼厚具卵蓋。卵中有一毛蚴,透過卵殼可以見到毛蚴前端的錐刺、神經團及體後半部中的二個橢圓形有顆粒的排泄囊泡。毛蚴和二代胞蚴:蟲卵在蝸牛腸管中孵化,毛蚴脫去絨毛板後鑽過腸壁在圍腸結締組織中形成早期母胞蚴。最早期母胞蚴體內除含有數個胚細胞外還可見到排泄囊泡。母胞蚴逐漸發育長大呈圓球狀,掛在蝸牛腸外壁上。母胞蚴有許多不規則的隔室,中間充滿許多胚細胞和大小不等的胚球。 在室溫28—34℃中一個多月的母胞蚴直徑長0.24—0.48毫米。2—3個月、胚球形成早期子胞蚴;子胞蚴此時已具有胞壁和胞腔,胞腔中亦已含有胚細胞和胚球。 感染後5—6個月子胞蚴成熟。 成熟子胞蚴長2.3—9.7毫米、寬0.5—1.9毫米;前端吻部內容充實,長度達胞蚴體1/3長,表面布有許多小乳突。剛排出蝸牛體外時包有尾蚴的內囊在體後端2/3部份中,使吻基部兩側呈“肩”狀突出,體形由此向體後逐漸削銳。遇到空氣後,內囊集中在體中央1/3部份使該體部膨大成橢圓形,前後二端外壁收縮成等長的條狀。
尾蚴:短尾型;體部長橢圓形,0.33—0.38×0.1--0.15毫米;體表光滑,在體後端具有幾行小刺。 尾球圓形,直徑0.030—0.043毫米,其後緣有硬毛十餘條。 口吸盤直徑0.06—0.07毫米,位於次頂端,其背壁有一小錐刺插在小穴囊中。腹吸盤較口吸盤小,直徑0.055—0.06毫米。咽緊接於口吸盤後方,直徑0.016—0.018毫米;食道細長;腸管二條很短,長0.05毫米。中央穿刺腺4對,腺細胞較小,排列在食道的兩旁;側穿刺腺5對,腺細胞較大、分布於腹吸盤的二側;穿刺腺管4束,對稱地在食道和口吸盤兩旁婉蜒向前,開口於錐刺囊的邊緣。 排泄囊腔管狀,囊壁細胞長圓柱形,焰細胞排列公式是2[(2+2+2)+(2+2+2)]=24。
囊蚴:成熟子胞蚴被草螽吞食後,尾蚴脫去尾球鑽過草螽的胃壁到其血腔中形成囊蚴。在28℃--32℃溫度中約25天左右成熟。童蟲和成蟲:牛、羊吃到含有成熟囊蚴的草螽,囊蚴中後蚴在宿主十二指腸附近脫囊而出並進入胰臟胰管,在其中經三個多月時間的發育達到性成熟。危害及防治 牛、羊胰闊盤吸蟲病雖然分布全國,但在東北、內蒙等廣大牧區中嚴重流行,一般感染率在50—80%左右。大批牛羊因此吸蟲病而消瘦死亡。根據黑龍江省呼倫貝爾盟畜牧獸醫研究所寄生蟲組在扎齎特旗調查,全旗在1976年有23798隻羊因本吸蟲病死亡,占全旗羊只總數的12%;該旗牛的感染率為67.7%,綿羊感染率達83.3%。本吸蟲病對我國畜牧業的危害情況由此可見其一般。本吸蟲病的人體病例在國內外均有報導(張月娥,1964;Faust,1949;Osada等,1966)。 治療本吸蟲病藥物經研究找出血防846(六氯對二甲苯)具有良好的驅蟲效果。以劑量16克/只,三次共48克/只投藥得到精計驅蟲率99.2%,粗計驅蟲率68.7%的效果,羊只無藥物反應現象(崔貴文等,1977)。此外,在各流行區於本吸蟲幼蟲期主要散布地帶及其足以感染的主要季節大力捕殺蝸牛和萆螽、或有計畫地輪換放牧草場等方法來達到牲畜避免受感染的預防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