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魁章筆莊

胡魁章筆莊

胡魁章筆莊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位於瀋河區懷遠門內的瀋陽路37-1(盛京古玩城對過的胡同口),成立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1993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貿易部列為“中華老字號”,2007年其制筆工藝入選瀋陽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魁章筆莊
  • 分類:手工藝
  • 地區:遼寧省瀋陽市
創辦,沿革,制筆工藝,光輝,名家題字,所獲榮譽,社會影響,

創辦

創始人胡魁章,浙江吳興縣人,1822年在家鄉開設第一家胡魁章筆莊,後來在北京琉璃廠和瀋陽鼓樓旁正陽街相繼開設分號。道光末期,駐瀋陽行宮的皇陵總管福康阿入京述職前於胡魁章筆莊訂購了一批毛筆,分送京城王公貴胄,自此名揚京師,成為朝廷貢筆,胡魁章於是放棄家鄉的筆莊,全力經營於瀋水之陽,書法家李東園親自為其題寫匾額。鹹豐四年(1854年),又在中街開設分號裕盛堃筆莊,兼營文具、樂器。

沿革

宣統元年(1909年),胡魁章將筆莊交與孫子胡沛然。“九一八”事變後,瀋陽淪陷,日貨傾銷,胡魁章筆莊亦受重創,1941年在日偽經濟統治法的管理下,胡魁章筆莊僅餘七人苦苦維持,至1947年,只在瀋陽小北門的小門市里賣些文具為生。建國後,胡魁章筆莊的效益漸有起色,1956年與瀋陽另一老字號李湛章筆莊合併,同時吸收多家文具店,成立新的胡魁章筆莊,遼寧省內書畫名家紛紛致賀。“文化大革命”期間,胡魁章筆莊撤銷,工人解散,1976年將所余的生產設備和原材料低價處理給北京制筆廠。1980年4月,在幾位年過古稀的老技師的努力下,胡魁章筆莊恢復生產,1982年8月30日在正陽街一間門市房裡正式營業,後搬入新址。1999年被迫從正陽街95號搬到千德路15-3號,後來又因動遷搬到小西路66甲10號,2013年6月遷入現址。

制筆工藝

胡魁章在浙江創立筆莊時,原材料來源於當地,但是隨著制筆工藝流程的發展、品種的不斷拓寬,他逐漸發現,由於北方地處高寒地區,特別是嚴寒的冬季,動物為了保暖、抗寒,適應環境的生存,其獸毛在這個時期的發育是最旺盛的,毛質堅硬挺拔、毛針粗壯,就制筆來說,北方冬季的黃鼠狼尾、狐狸尾、灰鼠及貉子尾的毫毛粗長豐厚,作為制筆輔助材料,制出的毛筆特點更加明顯。胡魁章筆莊至今仍堅持純手工制筆,製作工藝延續古法,粗略算起來,一支毛筆要經過獨特的浸、拔、墊、齊、梳、擇等40多道工序的處理。有的工序要反覆做十幾遍甚至更多。筆頭加工(俗稱水盆操作)包括進料與選料、拔毛工序、齊筆尖、苘麻(俗稱青麻)處理、掛尖、梳短苘(俗稱腳苘)、圓頭、蓋頭與復頭等工序。筆桿加工(俗稱乾桌製作)包括綁頭、驗頭與選桿、粘頭、擇筆、直桿、刻字、塗色、包裝等工序。

光輝

名家題字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原遼寧省副省長、書法家王堃騁曾為重新開業的胡魁章筆莊題寫匾額,著名外交家李一氓及遼瀋書法名家多有題字,如:
妙筆生花
任叔衡
落紙驚風起,搖空挹露濃。
丹青與紀事,拾此欲何從。
王堃騁
業荒無聞若許年,耄耋有志起東山。
書家更進一杯酒,喜遷毛穎結金蘭。
六十年前翰墨緣,頻經滄海硯磨穿。
管城劫後迎新侶,志士公餘紹故賢。
紫薴羊鼬束健筆,剛柔挺勁潤華編。
右軍獨擅神通手,書聖還憑利器傳。

所獲榮譽

胡魁章筆莊生產的毛筆,有“秋水長天”、“青山掛雪”、“小大由之”、“金剛如意”等四十餘個品種,與北京李福壽、上海周虎臣合稱“三大名筆”。1986年榮獲瀋陽市第四屆“金星杯”一等獎,1988年獲得省優質產品,1989年被評為國家部優產品.又被瀋陽市商業局授予“瀋陽老字號”、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內貿易部(今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其制筆工藝被列入遼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社會影響

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華僑和港澳台的書畫界朋友經常來筆莊選購毛筆;著名學者、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自六歲起便使用胡魁章的毛筆練習書法;1991年5月,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派人專程到胡魁章筆莊訪購毛筆;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的入室弟子胡問遂先生曾為筆莊題字“譽滿管城”;筆莊也一直為著名書法家沈延毅先生、畫家晏少翔先生等書畫名家定製毛筆;日本北海道書法家小比賀秋嶺先生視中國朋友贈送的胡魁章毛筆為珍品,曾寫信求購五十枝“珠圓玉潤”;2013年9月,在遼寧省文化廳舉辦的“迎全運非遺展演周”活動中,胡魁章筆莊應邀在遼寧大劇院廣場展示制筆技藝,同時作為六家代表性非遺項目之一入駐全運村,成為瀋陽市,甚至遼寧省的一張文化名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