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人

胡雨人

胡雨人,近代教育家,原名爾霖,以字行,1867年生,無錫堰橋村前人。年少即懷有壯志,畢業於南洋公學,1902年留學日本弘文學院師範科, 加入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敗後,軍閥紛爭,他厭惡仕途,把畢業精力放在教育和水利事業上,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的多所學校的校長。 他是近代崇尚實踐努力維新之先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雨人
  • 別名:爾霖(原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無錫縣北鄉堰橋村
  • 出生日期:1867年
  • 逝世日期:1928
  • 職業:校長,教師
  • 畢業院校:南洋公學
  • 主要成就:參與辛亥革命,教育和水利方面都有傑出貢獻
  • 代表作品:《江淮水利調查筆記》
人物生平,成就貢獻,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清同治六年(1867)生於無錫縣北鄉堰橋村前的一個知識份子家庭中。父胡和梅,曾任江蘇省桃源縣教諭。胡雨人與兄壹修, 自小受父親教誨,熟讀儒家經典。
光緒十五年(1888)中秀才。他年少時就懷有壯志,反對當時流行於農村中的種種迷信活動,常常揭穿巫婆和算命先生的騙人伎倆,令其當眾承認騙錢。他提倡嚴禁菸賭,與兄壹修常在無錫北鄉各街鎮的茶館裡演講,宣傳煙賭的危害。他還反對清政府苛捐雜稅,橫徵暴斂。有一次他曾支持農民衝擊了黃埠墩關卡。由於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又為人正直,嫉惡如仇,好打不平,敢作敢為,人稱他“戇頭二先生”。
光緒二十四年(1898),胡雨人在維新思想影響下,考入南洋公學師範院,繼又東渡日本進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這時,他積極參與留學生的革命活動,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
光緒二十八年(1902),胡雨人回國興辦新學,從事教育事業。在他父親支持下,與兄壹修共同創辦“胡氏公立蒙學堂”(後改為胡氏公學)。為了衝破封建束縛,並附設女學。同時又在尤家坦設立師範傳習所, 以培養師資。在胡氏父子的倡導下,北鄉天上市紛紛辦起了新學堂。他首創單級獨教的複式教學方法,提倡每一個村都辦一所單級學堂。學校設備及辦公費由胡氏義塾及地方支援。學校繳納的學費則用作教師薪金。辛亥革命前夕,錫北天上市,村村都有了新式學堂,為當時全縣17市鄉樹立了榜樣。他又捐出家藏的圖書在村前設立天上圖書館。還動員親戚朋友贈書,圖書館藏書全盛時代擁有書10萬冊之多,成為無錫首創的現代規模的圖書館。宣統元年(1909),胡雨人應聘赴北京擔任北京女子師範學堂教務長。
1911年辛亥革命興起,胡雨人返錫參與光復無錫的革命活動,被推舉為無錫縣議會第一任議長。副議長為侯鴻鑒。胡、侯兩人都是當時名聞遐邇的教育家。
胡雨人關心農村水利事業, 自己也從事水利的研究。1911年他受聘於江淮水利測量局。他花費兩年時間,勘察江淮地區的災情和水利,著有《江淮水利調查筆記》和《沂、泗實測藍圖》兩種。
1912年,胡雨人受聘出任江陰南菁中學校長。在任一年中,對南菁中學作了精心的闢劃。 1913年,他又北上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校長。
1913年,又南下第二次擔任南菁中學校長。1918年,應榮德生的邀請,回錫創辦公益工商中學,擔任該校第一任校長。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於1920年,擔任太湖水利局參議和江浙水利聯合審查員及江蘇省水利協會研究員。他經過反覆實地查勘,為治理太湖流域洪、澇、旱災害,提出了疏通白茆河,使其成為太湖下游排水幹流,同時要開拓上游的入湖河道以達到南北兩方蓄泄並濟的治理方針。但遭到太湖水利局實權人物的反對,雖經長期論辯,他這一正確的意見始終未能得到實施。
1920中 l1月24日,在胡雨人等人的倡導下,成立了無錫縣水利研究會,致力於研究和治理無錫水旱災害。1923年4月無錫縣水利研究會推舉胡雨人等人為調查員,調查全縣水利狀況。經過兩個月的實地調查,同年8月寫出了《無錫全縣救治旱潦之計畫書》,提出了治標和治本兩種方案。治標方案是,先將運河與太湖相通的河港漸次開通,使內澇之水可急速流入太湖。治本方案,把運河與長江相通的河港(伯瀆、興塘、盛塘、羊尖、大河五條水系)漸次拓浚,使白茆河成為水流入江要道。
1924年1月,經過縣水利研究會議決,水利工程分期進行。並成立無錫縣水利局。首先疏浚閭江口及整理西門外護城河,改建西門橋和顯應橋,使梁溪河水經西門外護城河,直通京抗運河。為此,胡雨人建議改建西門橋,將橋洞從2丈2尺拓寬到6丈5尺,與河身寬度相等, 以便於洪水泄流,這樣西北鄉幾十畝農田可免遭旱澇之災。但這個建議遭到東南鄉地方封建勢力的反對,因為觸及他們的利益。在縣議會中引起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胡雨人為此先後發表了《致水利研究會城紳書》和《致全邑父老昆季的公開信》,信中痛斥了方封建勢力只知剝削農民,對水旱災害,和農民死活視若無睹。可是當時的無錫正值軍閥混戰,胡雨人孤掌難鳴,西門橋未能按他的建議改建。
胡雨人遭此挫折,並不氣餒,依舊奔走農村,關懷水利事業,不論是在烈日炎炎的旱季,還是淫雨連綿的洪澇時,民眾都見到他在察看水情,測量水位,並寫出了《太湖水利手稿》一書。他構想從無錫太湖開運河直通江陰黃田港口,使長江通商大輪可以直通太湖,不但有利於物資交流,繁榮經濟,更可使錫澄地區廣大農田達到旱撈保收的目的。
1924中,他出任宜興中學校長。這時,他已年近花甲,但精神矍鑠,課餘時間還帶領師生到城南幫助工人開荒建築校舍。他不僅指揮學生勞動,自己也扛石、鋤地,身體力行。他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要求極
為嚴格。還十分注重學生的體格鍛鍊,他主張一個人“有了好學問,還需好身體”。
1925中春季,他帶領師生徒步旅行,踏遍宜興縣西南和東南地區的山山水水,藉此鍛鍊師生的體魄與意志。他在宜興工作三年,從不接受任何報酬。為紀念這位學校創始人,後來宜興中學在大操場西北角建造五開間有陽台的樓房,取名“雨人樓”。
1928年1月,胡雨人逝世,享年61歲。

成就貢獻

胡雨人曾任無錫公益工商中學、宜興中學、常州中學等校校長,受到好評。並在家鄉創辦胡氏公學(即今堰橋初級中學和堰橋高級中學前身),培育人才。堰橋村前一帶,成為當時無 錫北鄉的“文化之區”。與此同時,他又在家鄉創立“村前圖書館”,把自己家藏和動員其子侄家藏的16餘萬冊圖書全部捐獻了出來,另向各方徵集。其藏書之多,規模 之大,在當時無錫縣鄉村是首屈一指的。
胡雨人對水利、水文等素有研究。 曾受聘江淮水利測量局,足跡遍及淮北、江南各地,勘察地形,測水位,看險情,艱苦奔波,成效卓著,著有《江淮水利調查記》、《淮沂泗實測藍圖》。後任太 湖水利局參議,經五六年實測,提出太湖水利工程實施計畫,著有《太湖水利計畫》。在他的倡議推動下,成立無錫縣水利工程局和水利研究會,對無錫農田水利事業貢獻甚大。
胡雨人晚年,患了嚴重的肺病,在無力行動的情況下,還是念念不忘水利事業的發展,一遇暴雨,仍雇了一隻小船外出,拿著測水儀,測量水位,早出晚歸。到病 情惡化時,他還是坐在藤椅上,請了兩個人抬著他進行工作。逝世後,其門生故舊特在村前公園為他豎立銅像,1935年銅像揭幕時,由吳稚暉書寫了“胡先生像石記” 篆文,刻在石碑上,以志紀念。銅像不幸毀於“文革”浩劫。今吳文化公園名人廳有紀念胡雨人先生的塑像。

後世紀念

為紀念他為民造福的不朽業績,家鄉人民在村前公園內豎起一座全身紀念銅像。
胡雨人研究會為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團體會員,全稱: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胡雨人研究會,簡稱“胡雨人研究會”,成立於2010年05月19日。編印內部會刊《胡雨人研究》。現有理事20餘人,由無錫市藍力工具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鬍傑擔任會長。先後舉辦了2010年年會、“走讀村前”筆會暨研討會、天上市圖書館復館揭牌暨江蘇名作家贈書等活動,接待徐雁、王稼句、薛冰、郜科、丹青、梁長峨等數十位國內著名學者專家、教授、作家,以及新華日報、光明日報、揚子晚報等著名媒體記者前往村前村考察採風,受到眾多學術界權威關注。一致認為村前村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獨一無二,值得挖掘保護和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