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蔔白粉病是由蓼白粉菌引起的、發生在胡蘿蔔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葉柄。病害發生初期,葉背或葉柄上產生白色至灰白色粉狀斑點,後發展為葉表面和葉柄覆滿白色粉霉層,形成許多黑色小粒點。發病嚴重時,植株葉片由下至上逐次變黃枯萎。
胡蘿蔔白粉病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病菌在溫室蔬菜上或土壤中越冬,借風和雨水傳播。在高溫高濕或乾旱環境條件下易發生,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40-95%,但是以高濕條件下發病重。最適感病的生育期為成株期至生長中後期。
胡蘿蔔白粉病的防治要加強早期防治,防止多肥栽培,早期間苗,病莖病葉應集中燒毀。在發病初期也可以噴藥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重病田視病情發展,必要時可增加噴藥次數,並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蘿蔔白粉病
- 病原:蓼白粉菌
- 為害作物:胡蘿蔔
- 為害部位:葉片、葉柄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分級標準,
病原特徵
胡蘿蔔白粉病病原為蓼白粉菌(學名:Erisiphe heraclei Candlle),屬子囊菌亞門、白粉菌屬真菌。無性時期產生近柱形、無色、串生的分生孢子。有性時期產生暗褐色、扁球形閉囊殼,附屬絲絲狀,有分枝。子囊卵形。子囊孢子卵圓形、淡黃色。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發病溫度範圍15-32℃;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40-95%;最適感病的生育期為成株期至生長中後期。發病潛育期5-7天。分生孢子萌發溫度15-30℃。病菌對濕度要求較低,較低的相對濕度下病害也有流行的可能。
該病原還可以危害菜豆、豇豆、蠶豆、豌豆、扁豆、蕪菁、芥菜、油菜、番茄等多種蔬菜。
為害症狀
胡蘿蔔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葉柄。葉片、葉柄染病,一般多先由下部葉片發病,逐漸向上部葉片發展。發病初時,在葉背或葉柄上產生白色至灰白色粉狀斑點,發展後葉表面和葉柄覆滿白色粉霉層,後期形成許多黑色小粒點。發病重時,由下部葉片向上部葉片逐次變黃枯萎。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在多年生寄主活體上存活越冬,也可以閉囊殼在土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環境條件適宜,產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發病後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多次重複再侵染,擴大危害。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胡蘿蔔白粉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9-11月。年度間入秋遲、溫度偏高、少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肥水不足引發早衰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清潔田園:及時摘除病、老葉,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田間菌源。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 加強栽培管理:科學追施肥水,促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
化學防治
- 種子消毒:用50℃溫水浸種15分鐘,或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種後再播種。
- 噴藥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重病田視病情發展,必要時可增加噴藥次數,並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綠色防治用藥:可選2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捷菌)1500-2000倍液(每畝用量30-50克);30%氟矽唑微乳劑(世飛)3000-5000倍液(每畝用量10-15克);40%氟矽唑乳油(福星)5000-6000倍液(每畝用量10-12克);62.25%腈菌唑·錳鋅可濕性粉劑(仙生)600-800倍液(每畝用量75-100克)等噴霧防治。常規防治用藥: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大生M-45、山德生)600-800倍液(每畝用量75-100克);40%百菌清懸浮劑(達科寧)600-700倍液(每畝用量170-140克)等噴霧防治。
分級標準
據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制定的胡蘿蔔白粉病病情分級標準確定級別(以羽狀複葉為調查單位)。
病情分級標準:0級,葉片上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11-2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21-4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4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