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澤,男,山西永濟人,1973年6月出生,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山西大學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山西省歷史學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社會史、華北區域社會史。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時期魚鱗冊地權研究、水利社會史、集體化時代農村社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英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永濟
- 出生日期:1973年6月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山西大學
- 性別:男
個人經歷,學術成果,
個人經歷
1996年山西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後留校工作,2000年考取山西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2003年6月獲碩士學位,學位論文為《從水井碑刻看近代山西鄉村社會——以晉南地區為個案》。2003年考取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研究生,2008年6月獲博士學位,學位論文為《流動的土地——明清以來黃河小北幹流區域社會研究》。其間,2005年2月至7月為陝西師範大學青年訪問學者。2009年入選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2010年學位論文《流動的土地——明清以來黃河小北幹流區域社會研究》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013年入選山西省高等學校131人才工程優秀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4年入選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016年獲山西省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入選教育部2017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
學術成果
一、發表論文:
1、《近代華北鄉村地權分配再研究——基於晉冀魯三省的分析》,《歷史研究》2013年第4期。
2、《水井與北方鄉村社會—基於山西、陝西、河南省部分地區鄉村水井的田野考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近代史》2006年第6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2期轉載8000餘字。
3、《流動的土地與固化的地權——清初至民國關中東部地冊研究》,《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
4、《近代地權研究的資料、工具與方法——再論“關中模式”》,《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11期轉載。
5、《理論與實證:五十年來清代以降魚鱗冊地權研究之反思——以“太湖模式”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明清史》2012年第9期全文轉載。
6、《營田莊黃河灘地魚鱗冊及相關地冊淺析——一個生態史的視角》,《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1期。
7、《清代蘇州魚鱗冊中的業佃並錄考釋》,《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1期。
8、《清代山西晉水流域的鄉村地權與水利——以乾隆四十二年古城營<九渠地畝冊>為中心》(第一作者),《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1期。
9、《黃河泛濫、河道變遷與農地制度技術策略——以清代至民國的山、陝黃河灘地歷史文獻為中心》,《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年第3期。
10、《清代關中土地問題初探》,《中國經濟史研究》2014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明清史》2014年第8期全文轉載。
11、《災荒與地權變化——清代至民國永濟縣小樊村黃河灘地冊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2、《清代山、陝黃河灘地魚鱗冊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4期。
13、《河道變動與界的表達—以清代至民國的山、陝灘案為中心》,《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七卷)2006年。
14、《鑿池而飲:北方地區的民生用水》,《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2輯,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明清史》2007年第7期全文轉載。
15、《牽渠的由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第4輯。
16、《古代北方的水質與民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2輯,《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4期轉載5000餘字。《新華文摘》2009年第17期論點摘編。
17、《明代九邊守戰與生活用水》,《史林》2009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明清史》2010年第3期全文轉載。
18、《引渠用汲:明清黃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研究》,2014年《東洋史訪》第21號。
19、《晉藩與晉水:明代山西宗藩與地方水利》,《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4年第2期。
20、《水井碑刻里的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21、《引渠用汲:明清黃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研究》,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中心編:《山西水利社會史》(社會史研究第二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22、《集體化時代農村檔案與當代中國史研究—側重於資料運用的探討》,《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1期。
23、《土改後至高級社前鄉村地權的變化——基於山西省永濟縣吳村檔案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3期。
24、《外來戶、土改與鄉村社會——以山西省永濟縣東、西三原村為例》(第一作者),《開放時代》2017年第1期。
2、《水井與北方鄉村社會—基於山西、陝西、河南省部分地區鄉村水井的田野考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近代史》2006年第6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2期轉載8000餘字。
3、《流動的土地與固化的地權——清初至民國關中東部地冊研究》,《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
4、《近代地權研究的資料、工具與方法——再論“關中模式”》,《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11期轉載。
5、《理論與實證:五十年來清代以降魚鱗冊地權研究之反思——以“太湖模式”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明清史》2012年第9期全文轉載。
6、《營田莊黃河灘地魚鱗冊及相關地冊淺析——一個生態史的視角》,《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1期。
7、《清代蘇州魚鱗冊中的業佃並錄考釋》,《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1期。
8、《清代山西晉水流域的鄉村地權與水利——以乾隆四十二年古城營<九渠地畝冊>為中心》(第一作者),《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1期。
9、《黃河泛濫、河道變遷與農地制度技術策略——以清代至民國的山、陝黃河灘地歷史文獻為中心》,《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年第3期。
10、《清代關中土地問題初探》,《中國經濟史研究》2014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明清史》2014年第8期全文轉載。
11、《災荒與地權變化——清代至民國永濟縣小樊村黃河灘地冊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2、《清代山、陝黃河灘地魚鱗冊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4期。
13、《河道變動與界的表達—以清代至民國的山、陝灘案為中心》,《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七卷)2006年。
14、《鑿池而飲:北方地區的民生用水》,《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2輯,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明清史》2007年第7期全文轉載。
15、《牽渠的由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第4輯。
16、《古代北方的水質與民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2輯,《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4期轉載5000餘字。《新華文摘》2009年第17期論點摘編。
17、《明代九邊守戰與生活用水》,《史林》2009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明清史》2010年第3期全文轉載。
18、《引渠用汲:明清黃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研究》,2014年《東洋史訪》第21號。
19、《晉藩與晉水:明代山西宗藩與地方水利》,《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4年第2期。
20、《水井碑刻里的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21、《引渠用汲:明清黃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研究》,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中心編:《山西水利社會史》(社會史研究第二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22、《集體化時代農村檔案與當代中國史研究—側重於資料運用的探討》,《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1期。
23、《土改後至高級社前鄉村地權的變化——基於山西省永濟縣吳村檔案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3期。
24、《外來戶、土改與鄉村社會——以山西省永濟縣東、西三原村為例》(第一作者),《開放時代》2017年第1期。
25、《區域、階級與鄉村役畜分配——以20世紀30-50年代山西省為例》(第一作者),《開放時代》2017年第4期。
26、《“跨區域研究”的區域社會史—“區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青年學者學術討論會綜述》(第一作者),《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
27、Journal of Mordern Chinese History,Vol.1,NO.2,December 2007,The past 20 year of mordern Chinese social history(第二作者)。
28、《<新農村>與新農村建設》(第二作者),《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29、《三十而立:社會史研究在中國的實踐》(第二作者),《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社會學》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
28、《<新農村>與新農村建設》(第二作者),《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29、《三十而立:社會史研究在中國的實踐》(第二作者),《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社會學》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
二、出版著作:
1、《流動的土地——明清以來黃河小北幹流區域社會研究》(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2、《改邑不改井:沁河流域的水井與民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2、《改邑不改井:沁河流域的水井與民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3、《鑿井而飲:明清以來黃土高原的生活用水與節水》,商務印書館,2018年
三、科研項目:
1、主持2013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900-1958年的山西鄉村地權——基於集體化時期農村檔案的研究”。
2、主持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代以降魚鱗冊所見地權分配、流轉與連片化經營”。
3、主持2011年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清代至民國山、陝魚鱗冊地權研究”。
4、主持200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明清以來黃土高原地區的民生用水與節水”。
5、主持2004年山西省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明清以來黃河小北幹流山陝灘案與地方社會”。
6、主持2006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齒居晉而黃:近代山西的民生用水與地方疾病”。
7、主持2009年山西省教育廳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支持計畫“清代至民國山、陝黃河灘地魚鱗冊及地權研究”。
8、主持2010年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新見北方地區魚鱗冊及相關地冊研究”。
9、主持2011年山西省軟科學項目“資源與邊界——山西省與周邊省份行政區域界線爭議與勘定的歷史考察”。
10、參與2005年山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專項項目“明清以來山西生態環境變遷研究”。
11、參與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代山西農村基層檔案資料蒐集整理與出版”,子課題負責人。
四、獲獎情況:
1、論文《水井與北方鄉村社會——基於山西、陝西、河南省部分地區鄉村水井的田野考察》,2008年獲山西省第五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2、論文《流動的土地與固化的地權——清代至民國關中東部地冊研究》,2010年獲山西省第六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3、論文《清代山、陝黃河灘地魚鱗冊研究》,2012年獲山西省第七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4、論文《流動的土地與固化的地權——清代至民國關中東部地冊研究》,2012年獲山西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5、著作《流動的土地——明清以來黃河小北幹流區域社會研究》,2014年獲山西省第八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6、論文《近代華北鄉村地權分配再研究——基於晉冀魯三省的分析》,2013年獲“百部(篇)工程”一等獎,
7、論文《近代華北鄉村地權分配再研究——基於晉冀魯三省的分析》,2016年獲山西省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8、博士學位論文《流動的土地——明清以來黃河小北幹流區域社會研究》,2009年獲山西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9、博士學位論文《流動的土地——明清以來黃河小北幹流區域社會研究》,2010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2、論文《流動的土地與固化的地權——清代至民國關中東部地冊研究》,2010年獲山西省第六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3、論文《清代山、陝黃河灘地魚鱗冊研究》,2012年獲山西省第七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4、論文《流動的土地與固化的地權——清代至民國關中東部地冊研究》,2012年獲山西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5、著作《流動的土地——明清以來黃河小北幹流區域社會研究》,2014年獲山西省第八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6、論文《近代華北鄉村地權分配再研究——基於晉冀魯三省的分析》,2013年獲“百部(篇)工程”一等獎,
7、論文《近代華北鄉村地權分配再研究——基於晉冀魯三省的分析》,2016年獲山西省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8、博士學位論文《流動的土地——明清以來黃河小北幹流區域社會研究》,2009年獲山西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9、博士學位論文《流動的土地——明清以來黃河小北幹流區域社會研究》,2010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