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情況,經歷情況,詩歌介紹,古浪大地震,
基本情況
他欣喜若狂,懷揣大洋,徒步回家。道經四壩閘趟水過河時,遭人算計,伍拾元大洋全被騙走。他自嘆命苦,垂頭喪氣,回到家中,得到親鄰同情,過著受人周濟的生活。民國二十二(1933)年七月謝世,終年62歲。
經歷情況
胡發科一生仕途不通,窮困潦倒。他自視清高,性格怪異。常穿一件長衫,雖然又髒又爛,也不願脫下。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酷似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據說,有一年,土門堡城裡頭的周大爺去世了,周家派車戶張洋人(外號)吆騾拉轎車去請胡發科。張洋人把胡發科請上,路過西石河,因河水大,張洋人怕弄濕鞋襪,在快過河水時,就跳起來坐在車轅條上,想到過了河再下去走。胡發科一看張洋人和自己坐在同一輛車上,頓時想起"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趙談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的古語,一種遭受恥辱之感不禁產生:我一個清高的讀書人,怎么能和你一個下品車戶"同載"呢?於是靈機一動,當即編一謊言,說:"張洋人哉,你把騾子叫住焉,吾要下車小便也。"張洋人信以為真,叫拉車的騾子站住。胡發科不慌不忙,下了轎車,只管向胡家莊走去,並不小便。張洋人覺得不對勁,立即把鞭子插在鞭筒里,三步並做兩步,追上胡發科,死拉活拽,胡發科就是不回頭。張洋人再無別法,只好吆著空轎車回到周家。主人問張洋人,怎么沒有把胡八貢爺請上,張洋人只得如實向主人作了稟告。主人責怪了張洋人一頓,只好另派吆車的,再去請胡發科,並再三叮嚀,過河時絕不能再像張洋人那樣坐車轅條。
又有一年,教場的王五爺去世了,王家也同周家一樣,派車戶吆上騾拉轎車去請胡發科。臨行時,叮嚀車戶:"胡八貢爺一上車,你就不能坐車;過河時也絕不能坐車轅條。"王家的車戶名叫劉源,他早就聽到胡發科為張洋人過河坐車轅條而發生的事,心想:這次如果胡發科還像上次一樣,我劉源要好好教訓他一頓。把他一個教書的,又沒做官,我怕他什麼!西石河的水跟以前一樣大,胡發科悠然地坐著劉源吆的轎車想:如果到過河時劉源也像張洋人那樣坐車轅條,我也將像教訓張洋人那樣教訓他一頓,要他也知道知道,下品吆車的,是不能和清高的讀書人同乘一輛車的。正想之間,卻分明看見劉源將身子一縱,大大趔趔地坐在了車轅條上。這時的胡發科悠然之態全消,頓生一臉怒色:"劉源,你叫騾子站住,我要下車小便!"劉源當即回答:"過了河再尿吧!"胡發科以為過了河,劉源一定會把轎車停下。誰料過了河劉源毫無停車的意思,仍舊坐在車轅條上,吆著騾子只管往前走。胡發科急了,呵喝劉源:"你怎么不叫騾子站住?我要小便!"劉源說:"這荒天野地,又沒個灰圈(廁所),你們念書人尿尿也不避一下人,還像個啥樣子?"說著,把鞭子一揮,騾子還咚哧咚哧地跑開了。從西石河到教場的路不很平,騾子拉著轎車在坑坑窪窪的路上顛簸,坐在車中的胡發科忽兒東倒,忽兒西歪,實在受不住了,就請求劉源:"老劉哥,你叫騾子走慢些,不要把人搖暈了!"劉源說:"快些到了家,你好到灰圈裡尿尿;走得慢了,尿夾不住,尿到褲襠里,不怕人笑話嗎?"就這樣,硬是把胡發科請到了王家。
詩歌介紹
胡發科除了曾有這些故事外,最主要的是他飽讀"四書"、"五經",博覽諸子百家,才高六斗,學富三車,著文撰聯,雅俗相宜,出口成章,妙語驚人。在私塾執教之餘,為人撰寫大量歌功頌德的屏文,講究迷信的祭文,即景生情的對聯和少量的詩歌。這些遺作,均未付梓刊印,經人傳抄,散存於土門、定寧、泗水一帶地方念書人家中。伴隨這些遺作,流傳下來他的許多趣聞軼事。下面再舉幾件,以饗讀者。
據說有一年正月,土門堡的人請大靖花莊子的戲班唱戲,請胡發科給戲台作一副對聯,胡發科略加思索,撰出一副:
梨園子弟登場,前場後場,官場面場,總要排場,會場中盡成樂趣;
花莊父老獻戲,本戲折戲,早戲晚戲,莫當兒戲,遊戲處都是文章。
"梨園",唐玄宗時教練宮廷歌舞藝人的地方,在京城長安光化門北禁苑和蓬萊宮側宜春院中。唐玄宗曾選樂工、宮女數百人於"梨園"習練歌舞,有時親加教正,稱"皇帝梨園子弟。"後人因稱戲班、戲院為"梨園",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或"梨園子弟"。此聯中,"花莊父老"對"梨 園子弟","獻"對"登",七個"戲"對七個"場","莫當"對"總要","文章"對"樂趣",對仗工整,言詞活潑,有戲謔,有要求,饒有趣味,令人稱妙。
到第二年正月,土門堡 又要唱戲。這次沒有請外地戲班,而由本地愛好者組成的自樂班登台表演。自樂班演員演技當然比不上花莊戲班。胡發科進入戲場 ,聽到戲台上歌樂聲嘹亮,看到演員裝扮華美,還以為又是從哪裡請來的大戲班。看了一陣,才辨清就是本地的自樂班。於是信手拈取《論語·陽貨》:"子之武臣,聞弦歌之聲"和《孟子·梁惠王下》:"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毛之美"兩語,隨口吟出一副對聯來取笑:
聞弦歌之聲,呀,不知何處大班長?
見羽毛之美,喲,才是本地醜大王!
東漢末年,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經過《三國演義》作者的藝術加工,成了人們心目中頂天立地的英雄。他對劉備的忠心,待人的義氣,匹馬斬顏良、單刀會魯肅的英雄氣概,出五關斬六將的赫赫戰功,家喻戶曉,有口皆碑。全國許多地方建立祠堂廟宇來紀念和祭祀他。土門堡也在關里(今土門醫院)建起一座氣勢莊嚴的關帝廟,又稱大廟。胡發科為大廟撰寫一副楹聯:
西漢高祖起,東漢光武興,西漢東漢,傳至後漢,漢家四百年,大丈夫出類拔萃;
南人孫氏休,北人曹瞞歿,南人北人,誰如聖人,人物兩千載,真君子立地頂天。
聯中通過概述漢代四百年歷史,以關羽和孫權、曹操對比,頌揚關羽是漢代四百年、中國兩千年歷史上"出類拔萃的大丈夫","頂天立地的真君子。"
有一天,胡發科到大廟裡參觀。當時廟裡住著一位姓趙的道人,人稱"趙道"。他知道胡發科的對聯作得特別好,就拿出文房四寶,請胡發科給他也寫一副。胡發科思索片刻,撰出一幅:
帝昔日歌鳳德,趙雲知音,趙累侍從,住持也姓趙,趙紙趙墨,趙道紙墨酬帝德;
聖當年出許都,胡華捎書,胡班露機,小人也姓胡,胡撰胡書,胡氏撰書答聖恩。
聯中的"帝"和"聖"都指關羽。"鳳德",舊時比喻有聖德的人,語出《論語·微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三國演義》中說,關羽喜讀《春秋》。《春秋》相傳為孔子整理編訂,關羽自然敬慕孔子和孔子所褒揚的有聖德的人。"趙雲",三國時期蜀國將軍,曾和關羽一起,同心同德,共輔劉備,自然是關羽的知音者。" 趙累",《三國演義》中人物,是關羽部下的管糧都督。《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中說,建安二十四(219)年東吳襲取荊州後,趙累追隨關羽從麥城向西北敗逃時,戰死於亂軍之中。"住持,"主持一個佛寺或道觀的和尚或道士。"許都",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南省許昌縣東。東漢建安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都此。"胡華"、"胡班"均《三國演義》中人物。《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中說,關羽在曹營得知劉備的下落後,掛印封金,護衛劉備的兩個夫人離開許都到河北去尋劉備。一天晚上,投宿在一村莊老人胡華家。胡華在桓帝時曾為議郎,致仕歸鄉。胡華小兒胡班,在滎陽太守王植部下為從事。因關羽到河北去要路過滎陽,胡華順便請關羽給胡班帶信一封。關羽過三關斬四將至第四關滎陽後,王植欲暗害關羽。因關羽先將胡華書信交給了胡班,胡班不忍對關羽下毒手,遂將王植設計欲害關羽的機密泄漏給關羽,並打開城門,放走關羽一行。這副對聯,上聯聯繫關羽事跡尊寫趙道,下聯聯繫關羽事跡謙寫自己(胡氏),上下兩聯中,巧妙地把求寫對聯的趙道和答應寫對聯的胡氏與大廟的主人公關羽以及與關羽相關的姓胡姓趙的人都寫進去,一脈相通,一氣呵成,很富興味地表達了趙道和自己懷念敬仰關羽的感情。
土門堡夾道里有個蘇七爺,因協助王爺府(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開採銀礦而致富,並與清貴族和碩親王結識。他去世後,蘇家請了許多人去發喪,並請當地一些師傅寫輓聯。當時,胡發科還沒有到,有一個師傅提議,大門上的一副留給胡發科撰。一會兒,胡發科來了,即刻撰成下面一副:
生於富貴,歿於富貴,素富貴,行乎富貴,富貴八十載;
來也逍遙,去也逍遙,說逍遙,真箇逍遙,逍遙三千界。
"素富貴,行乎富貴",原出《中庸》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意思是君子安於現在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企求地位以外的名利。現在處於富貴,就做富貴人該做的事……。"三千界",佛教名詞,即"三千大千世界",原來是古印度傳說的一個廣大範圍的世界的名稱。佛教沿用其說,以三千大千世界為釋迦牟尼教所教化的範圍。聯文以自己的眼光和標準,對蘇七爺的生死作了評價,既引經據典,又符合死者的身世;既典雅,又通俗,很適合喪葬的場合和氣氛。
自古以來,教書人發不了財。如遇荒年暴月,位列"天地君親師"第五的這些"師"們首當其衝。民國十八年,胡發科也經常是飢腸轆轆,有時餓得暈頭轉向。一天,他看到有個富人不但不同情饑民,反而對乞討者譏笑。胡發科就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吟一副對聯譴責那個富人:
同是肚皮,飽者不知餓者飢;
一般面貌,得食休笑失食人。
以胡發科當時的認識,他是看不到失食人飢餓的社會根源的,當然他的譴責也是軟弱無力的。就在這災民四起、餓殍遍野的年份,有些富有的大戶,出於各種想法,拿出部分存糧,放舍飯,行善事。胡發科在一碗救命粥下肚後,對聯又出來了。他弓著身子,端著粥碗,感激涕零地為這放舍飯的富人出主意,頌善行:
人少了多舀些,口少了再添些,放上一日算一日;
功沒有枉費的,善沒有錯行的,救下幾人是幾人。
除了撰寫對聯,胡發科還擅長寫祭文。當時迷信風盛,鄉黨鄰里發個喪,遷個墳,祭個祖,敬個神,總要請他寫篇祭文。他寫的祭文又通俗,又押韻,又切合當時講迷信的人的心理願望,因此流傳很多。清光緒丁未(1907)年,有個姓李的武威人,在南方做罷都司(清代綠營軍官,職位次於游擊,分領營兵)回鄉,途經土門大土溝,腳戶圖財害命,李都司一家四口人全被殺害。據說,從此,每到太陽落山以後,通過大土溝的路上,飛沙走石,煙霧瀰漫,陰森可怕,行人不敢通過,大有《三國演義》中描述的諸葛亮平定南方後回師瀘水時遇到的情景。到民國二(1913)年,土門士庶,募化建醮,超度亡魂,請胡發科作文祭奠。胡發科模仿諸葛亮祭瀘水文的筆法,很快寫成一篇祭文。這篇祭文以春夏秋冬、暑來寒往等自然變化為喻,說明人的從生到死,也同自然界的發展變化一樣,是不可改變的規律。壽高千歲,終有一死,即使像諸葛亮那樣神機妙算的大聖大賢,最終也難免死於五丈原軍營中。又以歷史上幾次大規模戰爭中不計其數的死亡者為例,說明不壽而終者並不都是應該夭亡的人,難道他們的亡魂都要興妖作怪、為禍人間?接著以佛家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迴之說,告誡亡魂要相信惡人最終一定會得到惡報,還是早早離開沙漠邊的大土溝沿去投胎轉生為好。這些當然是迷信說法,可是,據說從此以後,大土溝沿便風平沙靜,行人通過再也不害怕了。這篇祭文共90句,每句七言,一韻到底,讀來琅琅上口。直到今天,土門、定寧一帶地方有的人還能背誦下去。
胡發科遺作中數量最大的還算屏文。屏文是寫在用緞帛絹紙裱制的圍屏、掛屏、中堂等上面的文字,是過去鄉黨鄰里、親友戚誼為有聲望的人歌功頌德的。被頌揚的對象,多是地方上的紳士、耆宿,也有個別品端學富的塾師和節婦烈婦。文體以駢驪文為多。胡發科的屏文,內容多是頌揚封建倫理道德和治家教子事跡的,可取之處不多。但寫作技巧純熟,布局謀篇十分得體;用詞造句,信手拈來,恰到好處;運用典故,自然貼切,毫無斧鑿痕跡
古浪大地震
丁卯四月廿三,黑氣來自西南。
卯時天搖地動,人民坐立不安。
被災也有輕重,古浪搖成平灘。
時,胡發科在土門會館私塾執教。此詩就題在土門會館牆上。
胡發科有一子。胡發科卒後,生活無著,流浪街頭,被一化緣道人帶走,其後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