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鏽病

胡楊鏽病(leaf rust of diversifolious poplar) 是指胡楊幼苗、幼林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荒漠區。病原菌為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鏽菌目柵鏽菌屬粉被柵鏽菌(Melampsora pruinosae Tranz)。被害葉片最初出現黃綠色圓點,逐漸擴大為黃白色、中央呈紅褐色小皰,不久小皰破裂,露出橙黃色的夏孢子堆。後期,在夏孢子堆周圍形成紅褐色、蠟質的冬孢子堆。病芽初放時,尚未展開的嫩葉上布滿夏孢子堆,外觀似一朵黃花。嫩枝被害後變形彎曲。轉主寄主未發現。苗木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的圃地和雨水多的年份發病嚴重。早春發現病芽宜及時摘除。適時間苗、修剪下枝、保持通風透光。發病季節可噴灑內吸性殺菌劑。

基本介紹

  • 別稱:胡楊鏽病
  • 英文名稱:Melampsora pruinosae Tranz
  • 多發群體:胡楊幼林、苗木
  • 常見病因粉被柵鏽菌
  • 常見症狀:黃綠色的圓斑,逐漸擴大,變成黃白色
分布及危害,症狀,病原,發病規律,防治措施,

分布及危害

胡楊是西北荒漠林的主要樹種,胡楊鏽病主要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寄主有胡楊(Populus euphratica),灰楊,小葉胡楊等。

症狀

為害芽、葉和嫩枝,以葉為主。病葉開始只顯黃綠色的圓斑,逐漸擴大,變成黃白色,病斑中央色澤漸漸加深,產生桔黃色的小皰,不久表皮破裂,露出夏孢子堆。在夏孢子堆四周有黃色暈圈,以後沿黃暈的邊緣又產生一圈夏孢子堆,這樣不斷向外擴展,病斑變大。當發病嚴重時,成百上千的夏孢子堆聯成一大片,病葉變黃脫落。到深秋,在夏孢子堆周圍形成多角形,蠟質狀,紅褐色的冬孢子堆。有時在越冬芽的上面形成夏孢子堆。病芽第二年展葉時,長出皺縮的葉和短粗的嫩枝,病芽表面生有一層黃粉,即夏孢子。嫩枝上的夏孢子堆長條狀,病斑處溢縮,病枝曲膝狀彎曲。

病原

病原菌是粉被柵鏽菌(Melampsora pruinosaeTranz.)夏孢子堆生在病葉,嫩枝和芽上,葉背面較多,橙黃色,直徑0.5~1.5mm,稍突起,角質層破裂後露出夏孢子。夏孢子球形,近球形,卵圓形,內含物橙黃色,膜較厚,約2~5μm,膜上密生小刺。在掃描電鏡下,刺密而小,錐形,18~32μm×32~17μm。側絲棍棒狀,頂部球形或卵球形膨大,無色透明,光滑,長54~96μm,頂粗12.5~21.6ym。冬孢子堆為不規則多角形,近圓形,蠟質狀,紅褐色到深褐色。冬孢子圓柱形排成一層,35~56μm×9~15μm。第二年春,當雪融化之後,冬孢子萌發生擔子和擔孢子。中間寄主未發現。

發病規律

病菌在芽內或枝條上的病斑中越冬,第二年病芽展葉時,散出夏孢子,成為當年的初次侵染源。枝條上病斑中的越冬菌絲體,多數死亡,少數能產生夏孢子。胡楊鏽病的流行條件,以新疆庫爾勒地區為例,4月上旬出現越冬後冬芽展葉釋放的夏孢子,5月中旬就可蔓延,7~9月進入發病盛期。發病輕重與苗木密度有關,當實生苗高達10cm時,每米留苗80~100株,密度大,通風不良,此病則發生重。另外凡澆水次數多或降雨量偏多,苗圃積水,此病也重。天然更新的幼林,凡生長在地勢低洼,沼澤地,河漫灘地,胡楊鏽病發生就重,往往成為菌源地。

防治措施

防治對象應以苗木,幼林為主。成林一般發病較輕,防治效益不明顯。胡楊育苗目前均採用種子水面線播種,剛發芽的幼苗防治上有一定的困難。
苗圃地防治:
1.育苗區應距胡楊片林,二三年生大苗區1000m以上。
2.出苗後,從第一片真葉開始,注意觀察,發現病苗及時拔掉,並拔除弱苗。一年生苗每米留80~100株,二年生苗每米留苗20~30株,保證通風透光。
3.從3~4片真葉開始噴第一次藥,以後根據農藥的持效期不同,間隔一定時期,再噴一次藥。以粉銹寧為例,第一次用15%粉銹寧800倍液,以後每隔30天再噴一次,共噴3次,葉老化之後,用300~500倍液。
二年生以上苗木防治:增施磷肥、鉀肥,提高苗木的抗病性;苗木修枝枝高為苗木高的1/5~1/3。保證通風透光,增強苗木的抗病性。春季放葉時,剪病芽,先套袋,後剪病芽,防治夏孢子擴散。同時病芽四周3—5m直徑內噴藥預防。及時灌水,灌後鬆土,不要大水漫灌和常流水。
目前防治胡楊鏽病使用的農藥有下列幾種:
粉銹寧——每公頃用有效成分600~750g,苗木在10cm以下時用150g。粉銹寧根據劑型不同,用藥濃度也不同。15%粉銹寧用300~500倍液,25%粉銹寧乳劑用800~1200倍液。羥銹寧——每公頃用有效成分450~600g。硫膠懸液——用500~1000倍液。過去曾使用敵銹鈉萎銹靈退菌特石灰硫黃合劑等。因用藥量大,噴藥次數多,效果差,現已停止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