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枝子白粉病

胡枝子白粉病主要由胡枝子白粉菌和粉孢屬病原引起並作用於胡枝子葉片的疫病

症狀,病原特徵,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症狀

病株葉片的兩面、莖、葉柄、莢果等部位都可出現白色霉狀斑,初期病斑小而呈圓形,後擴大並互相匯合,以致覆蓋葉片大部至整片小葉。由豆科內絲白粉菌引起的主要發生於葉片背面,當病斑占據葉片大部時,霉層增厚呈絨氈狀。

病原特徵

胡枝子白粉病主要由胡枝子白粉菌(Erysiphe glycines Tai Var. lespedezae(Zheng & Braun)Braun & Zheng)和粉孢屬(Oidium spp.)病原引起。在我國東北還發現刺槐叉絲殼(Microsphaera robiniae Tai) 寄生於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上。胡枝子白粉菌菌絲體葉兩面生;分生孢子桶-柱形、近柱形,22.9-35.6(-43.2)微米×12.7-17.8(-18.8)微米;閉囊殼散生至近聚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徑空空韓寒0(-130)微米,壁細胞不規則多角形;附屬絲(8-)14-42(-52)根,一般不分枝,少數不規則分枝1次,近直、曲折狀至扭曲狀,長度為閉囊殼直徑的(0.5-)1.5-3.5(-4.5)倍,長(35-)140-425(-500)微米,有0-3(-5)個隔膜,一般無色,個別在基部淡黃色至淡褐色;子囊(5-)6-11(-14)個,近卵形,廣卵形至不規則形,有短柄,近無柄至無柄,(48.3-)55.9-68.6(-79.0)微米×(30.5-)33.0-43.5(-45.7)微米;子囊孢子6-7(-8)個,卵形、矩圓卵形,帶黃色,(15.7-)16.4-20.3(-22.9)微米×(10.6-)11.4-13.9(-15.7)微米。

發生規律

白粉病以閉囊殼在病株殘體上越冬,也可以休眠菌絲越冬,次春植株返青生長後,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或從越冬的休眠菌絲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侵染。生長季節內以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分生孢子借風力傳播相當遠的距離。分生孢子數量大,在適宜條件,很快造成病害流行。日照充足,多風,土壤和空氣濕度中等,海拔較高等環境有利於此病發生。草層稠密,遮蔭,刈割利用不及時,草地年代較長或衛生措施缺乏,都會使此病發生嚴重。過施氮肥和磷肥使病情加重,而磷、鉀肥以合理比例施用有助於提高抗病性。土壤含水量在40%以下時發病輕,但牧草自身生長不良。

分布與危害

在我國東北還發現刺槐叉絲殼(Microsphaera robiniae Tai)寄生於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上。在美國,維吉尼亞等州,散生叉絲殼 (M.diffusa Cooke & Peck),造成一年生胡枝子(L.striatus)、絹毛胡枝子(L. sericea)和全葉胡枝子(L.juncea)嚴重減產。

防治方法

1、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 品種間存在著明顯的抗病差異,但這方面的工作卻做得很少。表型選擇能顯著提高抗病性。
2、草地管理措施 冬季消滅病殘株體,減少菌源,顯著減輕下一年的病情;發病普遍的地塊,應當及時刈割利用,重病草地不宜收種;科學施肥,合理灌排,避免草層過密或倒伏。
3、藥劑防治 科研或留種草地可用下列藥劑保護:①硫磺粉(40千克/公頃),②40%的滅菌丹800-1000倍液,③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④50%苯來特2000倍液,⑤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