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 主要作物及輪作制最佳化配方施肥技術體系研究;菜地氮營養管理與蔬菜安全生產及硝酸鹽污染控制;作物鉬營養機理與合理施用鉬肥技術的研究;城市污泥農用與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承孝
- 出生日期:1964年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華中農業大學
- 代表作品:實用配方施肥技術
- 學位:博士
- 性別:男
基本情況,簡介,主要學術成果,科研課題,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獲獎及專利,主要論文,
基本情況
姓名 : 胡承孝
任教專業 : 理學-環境科學類
在職情況 : 在
性別 : 男
所在院系 : 資源與環境學院
所教課程 :
簡介
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處處長、農業部亞熱帶農業資源與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副主任及湖北省土壤肥料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
1988年於華中農業大學獲農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碩士學位,1999年獲農學博士學位。
1999、2000年曾赴紐西蘭開展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合作研究。
1998年5月被評為華中農業大學首屆十大青年崗位能手,同年被推選為湖北省跨世紀學術骨幹;
2001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03年入選湖北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二層次。
先後主持國家“八五”攻關項目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農業部“948”項目、華中農業大學創新項目及橫向合作項目等多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5項;在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農業部“948”項目和橫向合作項目等。主要研究領域:主要作物及輪作制最佳化配方施肥技術體系研究;菜地氮營養管理與蔬菜安全生產及硝酸鹽污染控制;作物鉬營養機理與合理施用鉬肥技術的研究;城市污泥農用與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湖北省黃棕壤冬小麥施用鉬肥技術”獲1998年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冬小麥鉬營養特性和鉬氮營養關係及其機理研究”獲2000年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合編的《實用配方施肥技術》(農業科學家服務台叢書)於2002年5月獲湖北省第四屆優秀科普作品獎(科普圖書類)二等獎。在《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Plant & Soil》及《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等期刊上共發表論文50餘篇、主編著作1部。已畢業並獲學位的碩士生4名、協助指導的博士生1名,現有在學碩士生10名、博士生2名。
主要學術成果
代表性著作 : 實用配方施肥技術
代表性論文 : 冬小麥鉬營養特性和鉬氮營養關係及其機理研究
科研課題
小白菜硝酸鹽低積累機理研究,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專項基金,6萬元,2011.1-2011.12,主持。
農業部“國家柑橘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栽培與耕作研究室柑橘營養與施肥崗位”,2011.1-2015.12,70萬元/年。
作物鉬營養生理及其調控技術,華中農業大學自主科技創新基金培育專項,10萬元,2011.1-2015.12,主持。
武漢城郊蔬菜安全高效生產土壤障礙因子及其控制技術研究與套用,武漢市科技攻關計畫項目,10萬元,2009.1-2011.12,主持。
基於土地利用方式的地下水質量預測區域模型(RSM)引進及其在城郊菜地中的套用,農業部948項目(2008-Z25),50萬元,2008.6~2010.6,主持。
城郊區農產品健康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2008BADA7B03),396萬元,2008.01-2010.12,主持。
丹江口南水北調水源庫區柑橘園土壤氮磷養分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沿丹江口南水北調水源庫區農業生態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子題(2007BAD87B09-09),40萬元,2007年08月0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主持。
農業部“國家柑橘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栽培與耕作研究室柑橘營養與施肥崗位”,2007.1-2010.12,70萬元/年。
低溫脅迫下鉬對冬小麥內囊體膜組成及光合特性的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0671232),8萬元,2007年1月-2007年12月,主持。
油稻輪作下土壤質量綜合評價與施肥決策系統研究與套用,農業部農業結構調整重大技術研究專項(06-03-08B),30萬元,2006年6月-2008年6月,主持。
鉬調控含鉬酶在冬小麥抗寒力形成中的作用,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6萬元,2005.1-2006.12,主持。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湖北水稻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國家科技攻關計畫(2004BA520A02),2004年1月-2006年12月,4萬元,主持子項目(配方施肥)。
氮淋失預測模型引進及其在菜地氮營養管理上的套用,農業部“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項目(948項目)(2003-Z54),80萬元,2003.9-2007.9,主持。
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項目(NECT-04-0731):作物鉬營養機理,50萬元,2004.1~2009.12,主持。
鉬提高冬小麥抗寒力的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070431),13萬元,2001.1~2003.12,主持。
缺鉬引起冬小麥黃化的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9770428),10萬元,1998.1~2000.12,主持。
污泥土地利用:土壤肥力和環境效應,紐西蘭ASIA2000基金,1999.1~2001.12,主持。
缺鉬引起冬小麥黃化的機理研究,湖北省科學基金(97J054),1998.1~1999.12,主持。
廢渣、廢液綜合利用研究,企業委託,2001.1~2002.12,主持。
微生物對施用城市污泥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反應及其機制,農業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2001.1~2002.12,主持。
鄂南棕紅壤主要農作物最佳化配方施肥技術體系研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1993.12~1996.12,主持子項。
土壤養分限制因子及提高大、中、微量元素肥料效益物化技術研究,農業部“九五”重點項目,1996.1~1998.12,參加。
教學改革研究課題
《農業資源利用技術》課程建設,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課題(NTJC1012),2011.1-12,主持。
《農業資源利用技術》課程建設,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課題(NTKC0912),2010.1-12,主持。
農業推廣碩士課程體系構建研究,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課題(NYKT0905),2009.1-12,主持。
農科專業學位教育與本科、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實用型人才培養相銜接的研究,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十一五”重大項目子課題,2006.12~2009.12,主持。
農科研究生公共課程體系建設研究,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課題,2006.12~2009.12,主持。
農科特色研究型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華中農業大學,2005.1~2006.12,主持。
我國高等農林教育發展戰略研究,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2004.6~2005.6,參加。
農林科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教育部,2001.1~2003.12,第二主持。
農林本科專業人文社科系列課程整合最佳化研究與實踐,教育部,2001.1~2003.12,參加。
農業資源與環境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湖北省重點,2001.1~2003.12,第二主持。
《作物營養診斷與施肥》重點課程建設,華中農業大學,1998.1~2000.12,主持。
獲獎及專利
教學獎勵
1997年
1. 華中農業大學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二等獎;
2. 華中農業大學教學質量優秀三等獎。
1998年
3. 主持的《培養學生“四動”能力教學方法體系的建立與實踐》被評為華中農業大學教學研究與改革獎。
1999年
4. 獲華中農業大學教學質量優秀一等獎;
5. 主講的《作物營養診斷與施肥》課程被評為華中農業大學首批優質課程。
2000年
6. 主持的“《作物營養診斷與施肥》教學改革與實踐”被評為華中農業大學教學成果優秀獎;
7. 華中農業大學大學生優秀論文指導獎;
8. 合著的《新世紀高等農林院校實驗教學改革初探》獲全國高等農業教育研究會2000年優秀論文二等獎,排名第三。
2002年
9. 2002年,主持的《作物營養診斷與施肥》課程被評為湖北省優質課程;
10. 研究論文《創新管理,提高師資隊伍建設績效》獲湖北省高校師資管理研究會2001-2003年優秀論文二等獎和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第五次優秀高教科研論文三等獎。
2008年
11.農科博士生培養與高水平科研緊密結合的探索與實踐,華中農業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排二。
2009年
12.農林科研究生公共課程體系建設研究,2009年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優良研究成果獎,排一。
13.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教育體制與運行機制創新研究與實踐,2009年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優良研究成果獎,排三。
主要論文
科研論文
1. 施用氮肥對小白菜、番茄中硝酸鹽積累的影響,胡承孝、鄧波兒、劉同仇,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2,11(3):239~243。
2. 鄂南紅壤性水稻土雙晚雜交稻NPK經濟配比施用研究,胡一凡、胡承孝、尹名濟等,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2,11(3):244~248。
3. 武漢市菜園土硝酸鹽的持留和運移,胡承孝、鄧波兒、劉同仇等,土壤通報,1993,24(3):118~120。
4.鄂南紅壤性水稻土油稻稻輪作制中肥料分配的研究,胡承孝、胡一凡、尹名濟,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5,Sup.Sum 20:122~125。
5.過量硼對小白菜品質及氮代謝的影響,胡承孝、劉同仇,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5,Sup.Sum 21:49~52。
6.磷肥對看麥娘生長發育的影響,張禮福、胡承孝,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6,15(1):39~40。
7.氮肥水平對蔬菜品質的影響,胡承孝、鄧波兒、劉同仇,土壤肥料,1996,3:34~36。
8.不同小麥品種施鉀效應的差異Ⅰ:生物學產量和鉀積累,胡承孝、王運華,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6,15(3):243~248。
9.鄂南4種土壤施用氯化鉀對油菜幼苗生長及養分積累的影響,胡承孝、譚雲,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6,15(4):350~353。
10.不同小麥品種施鉀效應的差異,胡承孝、王運華,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6,2(3):273~278。
11.不同小麥品種施鉀效應的差異Ⅱ: 氮、磷營養元素吸收與平衡,胡承孝、王運華,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6,15(5):442~446。
12.磷肥對小麥與看麥娘相互關係的影響,張禮福、胡承孝,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6,15(5):450~453。
13.氮肥對小白菜、番茄供食器官品質的影響,胡承孝、鄧波兒,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7,3(1):85~89。
14.湖北省部分茶園土壤肥力及茶樹營養狀況分析,胡承孝、黃芳鶴,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7,16(3):287~290。
16.鄂南棕紅壤旱地施用石灰和硫酸鎂對油菜的效應,胡承孝、吳平,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7,16(6):571~575。
17.黃棕壤有效鉬水平對冬小麥產量結構及葉綠素、可溶性糖的影響,胡承孝、王運華、魏文學等,土壤肥料,1998,1:19~22。
18.利用鉬值作為冬小麥缺鉬土壤診斷指標的探討,胡承孝、龐靜、魏文學等,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8,4(4):393~398。
19(會議).迅速發展的中國鉬肥研究,王運華、胡承孝、魏文學等,見:中國農學會微量元素與食物鏈研究會編著,第二屆國際微量元素與食物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33~41。
20(會議).鉬肥研究進展,王運華、胡承孝、魏文學等,見:李生秀主編,土壤-植物營養研究文集,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3~71。
鉬、氮配合施用對冬小麥產量、乾物質積累的影響,胡承孝、王運華、魏文學等,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9,18(3):225~228。
植物鉬營養與施用鉬肥研究進展,胡承孝、魏文學、王運華,華中農業大學學報(湖北省土壤肥料研究與套用論文集),1999,Sup.Sum 28:241~247。
鉬在冬小麥植株中的分布研究,胡承孝、王運華、魏文學等,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0,19(6):568~572。
種子鉬對冬小麥硝酸還原酶活性、乾物質重及產量的影響,喻敏、王運華、胡承孝,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0,6(2):220~226。
一個冬小麥鉬營養診斷方法研究,杜昌文、胡承孝、王運華等,世界元素醫學,2000,7(1):85~88。
鉬對冬小麥氮代謝的影響,喻 敏、胡承孝、楊玉華等,世界元素醫學,2000,7(1):102~105。
鉬營養對冬小麥無機氮組分的影響,胡承孝、王運華、譚啟玲等,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1,20(2):125~129。
施用工業污泥對棉花產量及土壤重金屬含量的影響,譚啟玲、胡承孝、魏文學,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1,20(1):36~39。
施鉬對冬小麥銨態氮含量及膜透性的影響,孫學成、胡承孝、魏文學,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4):381~384。
施鉬對冬小麥脯氨酸和抗壞血酸含量的影響,孫學成、胡承孝、魏文學,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5):473~476。
施用鉬肥對冬小麥游離胺基酸、可溶性蛋白質和糖含量的影響,孫學成、胡承孝、譚啟玲等,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2,21(1):40-43。
城市污泥中重金屬形態及其對潮土酶活性的影響,譚啟玲、胡承孝、周后建等,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2,21(1):36-39。
鉬、氮肥配合施用對冬小麥子粒蛋白質及其胺基酸組成的影響,胡承孝、王運華、譚啟玲、魏文學,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2,8(2):224~228。
城市污泥的特性及其農業利用現狀,譚啟玲、胡承孝、趙 斌等,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2,21(6):586-592。
冬小麥缺鉬反應的基因型差異,喻 敏、胡承孝、王運華,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3,22(4):360~364。
施用鉬肥對酸性黃棕壤上冬小麥葉片膜脂肪酸及葉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柳 勇、胡承孝(通訊作者)、譚啟玲,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4,10(1):86~90。
兩種污泥的連續施用對潮土重金屬含量及酶活性的影響,譚啟玲、胡承孝(通訊作者)等,套用生態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4,15(3):497~500。
硼鎂營養對不同硼效率甘藍型油菜品種苗期硼形態的影響,年夫照、石 磊、徐芳森、陳 鋼、胡承孝、王運華,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4,10(6):633~637。
49. 食物中的鉬與人體健康,鄭藝梅、胡承孝,世界元素醫學,2004,11(1):6~9。
50. 不同鉬效率冬小麥品種鉬的吸收和分配,喻 敏、胡承孝、王運華,中國農業科學,2004,37(11):1749~1753。
51. 硼對不同效率甘藍型油菜產量和品質的效應,年夫照、石 磊、徐芳森、陳 鋼、胡承孝、王運華,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4,26(4):63~65。
52. 菜地土壤氮素淋失及其調控措施的研究進展,張學軍、趙桂芳、朱雯清、陳曉群、王黎明、吳禮樹、胡承孝,生態環境,2004,13(1):105~108。
53. 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對馬鈴薯硝酸鹽累積的影響,張學軍、李娜娜、陳曉群、吳禮樹、胡承孝,灌溉排水學報,2004,23(4):23~25。
54. 硼對油菜產量和品質效應的研究進展,年夫照、石 磊、徐芳森、胡承孝、王運華,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5,24(1):79~83。
55. 高等植物含鉬酶與鉬營養,孫學成、胡承孝(通訊作者),植物生理學通訊,2005,41(3):395~399。
56. Effects of earthworm activity on fertility and heavy metal bioavailability in sewage sludge. Xiaoli Liu, Chengxiao Hu(Corresponding author), Shuzhen Zhang.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5,31:874-879(SCI、EI收錄)。
57.缺鉬對冬小麥不同品種葉綠素含量和葉綠體超微結構的影響,喻 敏、胡承孝、王運華,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5,24(5):465~469。
58. 生態混凝土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套用初探,陳慶鋒、單保慶、胡承孝、劉毅,上海環境科學,2005,24(5):214-217。
59. 鉬對冬小麥葉綠素含量變化的影響,喻 敏、胡承孝、王運華,麥類作物學報,2006,26(2):113-116。
60. Effects of Molybdenum on Antioxdative Defense System and 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 in Winter Wheat under Low Temperature Stress. SUN Xue-Cheng, HU Cheng-Xiao(Corresponding author), TAN Qi-Ling.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06, 32(2):175-182.
61a. 低溫條件下鉬對冬小麥葉綠素合成前體的影響,喻 敏、胡承孝、王運華,中國農業科學,2006 ,39(4):702-708。
61b. Effects of molybdenum on the intermediates of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in winter wheat cultivars under low temperature, Min Yu, Chengxiao Hu, Yunhua W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6,5(9):670-677。
62. 低溫脅迫下鉬對冬小麥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孫學成、譚啟玲、胡承孝(通訊作者)、甘巧巧、易長城,中國農業科學,2006 ,39(5):952-959。
63. 低溫脅迫下鉬對冬小麥光合作用特性的影響,孫學成、胡承孝(通訊作者)、譚啟玲、甘巧巧,作物學報,2006,32(9):1418-1422。
64. 從QTL到QTG的路還有多遠? 曾長英、徐芳森、孟金陵、王運華、胡承孝,遺傳(HEREDITAS),2006,28(9):1191-1198。
65. 湖北省不同地區水稻土對幾種養分的吸附能力研究,廖志文、鄒 娟、胡承孝(通訊作者)、鞏細民、魯君明,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6,25(4):385-388。
66. 鉬對小白菜葉綠素和抗壞血酸含量以及硝酸鹽累積的影響,鄭藝梅、胡承孝、鄭 晶、華 平、張 奎,農產品加工·學刊,2006,3:7-8。
67. 不同水分條件下幾種氮肥對水稻土中外源鎘轉化的動態影響,楊 錨、王火焰、周健民、胡承孝、杜昌文,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6,25(5):1202-1207。
68. 利用生態混凝土控制城市坡面暴雨徑流污染試驗研究,陳慶鋒、單保慶、尹澄清、胡承孝,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6,11(7):23-28。
69. 鉬對冬小麥不同品種過氧化氫酶和過氧化物酶活性的影響,喻 敏、胡承孝、王運華,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7,13(1):164-166。
70. 施鉬對不同鉬效率冬小麥葉片呼吸作用相關酶的影響,甘巧巧、孫學成、胡承孝(通訊作者)、譚啟玲,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7,13(1):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