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耕

胡延沐一般指本詞條

胡昌耕,又名胡延沐、長庚,1911年生於廬江泥河鎮。他自幼聰明,5歲隨父讀書,後在親友的援助下,到蕪湖就讀,因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擅長詩文,成績優異,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讚賞。

基本介紹

  • 本名:胡昌耕
  • 別稱:胡延沐
  • 出生地廬江泥河鎮
  • 出生時間:1911年
  • 去世時間:1948年
  • 主要成就:行革命活動,建立農協會,領導農民運動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胡昌耕,又名胡延沐、長庚,1911年生於廬江泥河鎮。他自幼聰明,5歲隨父讀書,後在親友的援助下,到蕪湖就讀,因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擅長詩文,成績優異,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讚賞。北伐戰爭爆發,他積極參加學生反帝反軍閥鬥爭,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1930年,他由蕪湖回到家鄉,在黃泥河第三高等國小任教員,他以國小教師作掩護,進行革命活動,建立農協會,領導農民運動。1931年6月,成立廬江磚橋南官山游擊中隊任中隊長,有隊員40多人,轄2個分隊,長短槍2支,在磚橋、黃泥河一帶組織農民開展"吃恐"(吃大戶)鬥爭,以及地方武裝活動。1932年春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8月,他被反動政府拘捕入獄,在獄中不斷領導鬥爭,並積極進行革命活動,1937年經中共黨組織營救出獄,回到家鄉,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人物生平

隨著國共第二次全面合作在安徽的實現,1938年3月,成立了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廬江縣民眾動員委員會。胡昌耕任諜報部長,積極開展各項抗日救亡活動;組織宣傳隊分赴四鄉,喚起民眾抗日,為前方將士募捐寒衣,組織建立健全各種抗日救亡團體,動員民眾參軍。這些活動的開展,團結了大批青年在動員會及各抗日救亡團體周圍,為黨組織在廬江的恢復準備了組織基礎。8月,胡昌耕等又與新四軍第四支隊八團政治處取得聯繫。是月,經中共安徽省工委批准,恢復胡昌耕、楊繼武等人的組織關係,隨後成立了中共廬江工委,在胡昌耕的領導下,黨的基層組織迅速發展。同時,組織黨員和進步青年成立安徽省直屬第十八工作團,抗日救亡青年會、農民協會,積極開展抗日救國的宣傳和組織活動。在團內成立直屬廬江縣委領導的黨支部。團內除個別人未入黨外,其餘人都陸續加入中國共產黨,被稱為清一色的共產黨員工作團。並在磚橋等地發展中共黨員和建立中共地方基層組織,團結黨內外民眾共同抗日。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39年,中共舒城中心縣委決定,將廬江工委改為中共廬江縣委,胡昌耕任書記。此時,國民黨安徽省當局為推行反共方針,召集江北各縣黨部書記在立煌(今金寨)舉辦訓練班,部署強化保甲制和防共、限共的計畫,反共浪潮迅速波及廬江縣。胡昌耕動員了一批進步青年到無為、巢縣參加抗日工作,接應和轉送了由皖西地區撤退的黨員、幹部,確定了留在各地堅持鬥爭的黨員,建立了各地的秘密交通和聯絡點。1940年春調至中共含和中心縣委任民運部長。
1940年7月,調至中共和含巢無中心縣委任組織部長,他相繼深入無為、巢南、含山、和縣南鄉開展活動,掩護黨的秘密工作,並逐步恢復發展巢縣、無為、含山、和縣等地黨組織,組建了少數區鄉政權,為這些地區發展成抗日游擊根據地打下了基礎。1941年5月,任中共無為縣委委員兼組織部長。根據地委的指示,及時進行了組織調整,並具體承擔了實施創建巢無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心區的任務。將所轄7個區,大部分農村都建立了黨的組織,並繼續建立了區鄉抗日民主政權和民眾抗日團體。同年底,任中共巢無縣委書記,他著力把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作為中心工作,先後多次派出民運工作隊深入鄉村,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發動民眾,率先在根據地內實行減租減息,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確保新四軍第七師師部和中共無為地委機關活動的安全。
1942年4月,任中共無(為)巢(縣)廬(江)縣委委員兼組織部長,領導無巢廬地區的黨組織以及白湖、舒城等地黨的工作。同時深入基層發動民眾,在各區、鄉普遍開展了民主選舉工作,推動基層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此外,還大力組建各種民眾抗日團體和武裝組織,縣、區、鄉層層建立了各抗敵協會及民兵自衛隊等。是年冬,中共皖中區黨委決定,取消無巢廬中心縣委,區黨委組織部派胡昌耕為巡視員,直接指導新民、石澗、恍城、南蘇、尚禮、臨泉、關河、銀屏等9個區委工作。1943年3月,任中共白湖中心縣委委員兼組織部長。8月,任中共廬(江)桐(城)縣委書記、廬桐大隊政治委員。縣委轄磚橋、平頂、桐北、舒東4個區委。他在抗日戰爭期間,為鞏固皖江抗日根據地,發展和加強中共地方組織建設、政權建設和後勤保障等工作做了卓越貢獻。
抗日戰爭結束後,調往蘇、皖邊區政府和華東組織部工作。1947年任中共大連市委書記,1948年因公外出,遇車禍不幸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