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化凱,1954年生, 科學史博士,教授,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合作和獨作)著作7部,完成各類科研課題15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化凱
- 外文名:Kaihua Hu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4年
- 職業:教授
- 代表作品:論先秦社會對工匠技術的態度
個人簡介,發表論文,出版著作,科研項目,
個人簡介
胡化凱,1954年生, 科學史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物理學史、科學思想史、科技政策
開設課程:物理學史、科學思想史
發表論文
1. 胡化凱:論先秦社會對工匠技術的態度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93.8(4)
2. 胡化凱:從五行唯一性看中醫理論的合理性 《中醫研究》94.3(1)
3. 胡化凱:五行配位理論的科學價值初探 《大自然探索》94.6(2)
4. 胡化凱:金生水說考辯《中國史研究》95.12(4)
5. 胡化凱:五行說——中國古代的符號體系《自然辯證法通訊》95.6(3)
6. 胡化凱:馬赫原理與廣義相對論的建立《大學物理》95.11(11)
7. 胡化凱:五行說的數學論證《科學技術與辯證法》95.10(5)
8. 胡化凱:五行說與四元素說比較研究《中國文化月刊》(台灣)96.4(4)
9. 胡化凱:中國古代的五元化科學分類理論《大自然探索》96.6(2)
10. 胡化凱:相對主義哲學與相對論物理學《文化中國》(加拿大)96.12(4)
11. 胡化凱:試論五行說的科學思想價值《中國哲學史研究》96.9(3)
12. 胡化凱:為何要堅持邏輯簡單性原則――試析愛因斯坦邏輯簡單性思想的物理學認識基礎《大自然探索》96.12(4)
13. 胡化凱:五行起源新探《安徽史學》97.3(1)
14. 胡化凱:論五行說的歷史批判《社會科學戰線》97.2(1)
15. 胡化凱:感應論——中國古代樸素的自然觀 《自然辯證法通訊》97.8(4)
16. 胡化凱:愛因斯坦論科學理論基礎的虛構性《自然辯證法研究》97.4(4)
17. 胡化凱:對應原理與矩陣力學的建立《大學物理》97.12(12)
18. 胡化凱: 愛因斯坦與馬赫原理《自然雜誌》97.6(3)
19. 胡化凱:關於中國未產生近代科學原因的幾種觀點《大自然探索》98.9(3)
20. 胡化凱:從中西近代差異看中國未產生近代科學的原因《文化中國》(加拿大)98.9(3)
21. 胡化凱:試論技術正負面效應的並存性與控制《科學學研究》98.8(4)
22. 胡化凱:中西方古代對物質不滅性的認識《自然辯證法通訊》99.12(6)
23. 胡化凱:愛因斯坦堅持場綱領的原因《大學物理》99.8(8)
24. 胡化凱:中國古代循環演化思想探討《大自然探索》99.11(4)
25. 胡化凱:是運動不滅還是物質不滅——王夫之運動守恆思想質疑 《自然科學史研究》2001.2(1)
26. 胡化凱:中國古代的自然規律觀念《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8(4)
27. 胡化凱、張道武:亞里士多德的時間觀念研究 《物理》2002.2(2)
28. 胡化凱:中國古代“氣”的基本屬性探討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年第2期
29. 胡化凱:亞里士多德時空觀與牛頓時空觀比較《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年第1期
30. 胡化凱:亞里士多德力學理論的歷史價值 《物理通報》2003年第9期
31. 胡化凱、吉曉華:《道藏》中的一些光學史料《中國科技史料》2004年第2期
32. 胡化凱:朱熹科學思想探討 《徽學》第3卷,2004年12月
33. 胡化凱、勾文增: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對於自然科學的批判 《科學文化評論》 2004年第5期
34. 胡化凱:中國對於遺傳學的批判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第1期
35. 胡化凱、謝治國: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政策調研分析 《科技與經濟》,2005年第2期
36. 胡化凱:論愛因斯坦的科學思想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5期
37. 胡化凱:對自然科學的哲學批判――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一段歷史 《文化中國》(加拿大) 第47期,2005.12(4),
38. 胡化凱:我國對化學“共振論”的批判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2期.
39. 胡化凱:“文革”期間的愛因斯坦批判,《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第1期。
40. 胡化凱:“文革”期間的相對論批判,《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年第4期。
出版著作
1. 《科技文明的代價》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合作。
2.《人類認識世界的五個里程碑》席澤宗院士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和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合作。
3.《安徽重要歷史事件叢書》中《科技集粹》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合作。
4. 《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合作。
5. 《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第一卷(漢魏兩晉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合作。
6. 《徽州文化全書》,《徽州科學技術》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合作。
7. 《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科學批判資料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獨立編著。
科研項目
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科技發展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研究”(94BZX018),合作承擔。
2. 國家教委九五重點項目:《安徽文化史》(三卷)編著,合作承擔。
3.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徽州文化全書·科學技術卷》撰寫 (99BZS028),合作承擔。[項目負責人]
4.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中國近現代科技發展綜合研究”子項目:中國50—70年代的科學批判(KJCX2—W6),獨立承擔。
5. 安徽省軟科學項目:“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政策調查研究”。合作承擔,[項目負責人]
6. 200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高新技術對世界經濟結構的影響與不同國家發展戰略及走勢”(01BGJ010),合作承擔。
7. 國家九五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研究子項目――“物理學史”,獨立承擔。
8. 科技部重點專題研究項目:關於(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納入國家科技獎勵評審有關問題的研究,合作承擔,(課題負責人)。
9. 國家軟科學基金項目:汽車產業自主創新群與安徽產業結構調整研究,合作承擔,(課題負責人)。
10. 安徽省科技廳專題項目:安徽省“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能源科技發展專題研究》,合作承擔, (課題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