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食,漢語辭彙,拼音是 tāi shí ,通稱咽津,即吞咽口津。出自《後漢書·方術列傳》。 基本介紹 中文名:胎食拼音:tāi shí 注音:ㄊㄞ ㄕㄧˊ解釋:通稱咽津,即吞咽口津 解釋,出處, 解釋通稱咽津,即吞咽口津。出處語見《後漢書·方術列傳》:“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漱舌下泉咽之,不絕房室。”書中列舉了曹操時的上黨王真人,因行此法,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看起來還沒有五十歲。至於其法,《備急千斤要方》言:“人當朝服食玉泉、啄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啄齒以二七遍,如此者名曰煉精。”《攝生纂錄》認為:漱其舌下泉,咽之數十息之間一相繼,就是胎食。道教認為模仿胎兒口津內咽,即能改善體質,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