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匯集了作者多篇悼文,包括《鏌鋣島人》《仙者徐邦達》《老麥麥戈文》《教父安思遠》《大佬王季遷》等等。從馬未都的父親“鏌鋣島人”到收藏圈的老饕,從中國婦產科專家到“金槌”拍賣師,人物身份各異、親疏有別,都在作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該書回憶作者與友人“遇見”的時光,記錄他們真摯的感情,折射出改革開放初期以來的文化熱、收藏熱。
作品目錄
|
| 仙者徐邦達 可能路東之 哲人史鐵生 金槌朱湯生 俠客劉新園 | 老麥麥戈文 畫家陳逸飛 大阿福海波 老人葉聖陶 靚仔葉偉特 | 教父安思遠 何太陳淑貞 風骨俞偉超 播音員方靜 作家劉紹棠 | 大佬王季遷 壽者葉惠方 人瑞黃慕蘭 名門李家治 編劇李龍雲 |
創作背景
2008年,《北京晚報》向馬未都約稿,那時正是馬未都父親去世十周年之際,馬未都便以《鏌鋣島人》為題,在當年12月17日的悼文專版上發表了紀念父親的文章。該文章受到了讀者的歡迎,自此之後,馬未都開始有意識地寫一些悼文,隨著年歲增長,身邊的好友至交逐漸逝去,馬未都不得不一次次陷入對生死的思考。那些曾經的忘年交、莫逆交、肺腑交、布衣交、管鮑之交、物外之交、患難之交等,他們的離去讓馬未都感觸頗多,他將自己所寫的悼文中的25篇集結出版,書名則與
朱自清的散文《
背影》同名。
作品鑑賞
該書抒發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首篇《鏌鋣島人》,是為了紀念父親的教導。馬未都出生於軍人家庭,父親馬丹林,一個膠東半島鹽鹼地的農家子弟,十幾歲參加革命,從指導員、教導員到政委,在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大大小小多場戰鬥。馬未都寫“父親性格開朗,小時候我印象中的他永遠是樂呵呵的,連戰爭的殘酷都以輕鬆的口吻敘述,從不渲染。”馬丹林生來口吃,終生未獲大的改觀,但他最願意做的事就是教孩子們如何克服口吃。“我年少的時候,常看見他耐心地向我口吃的同學傳授一技之長。他說,口吃怕快,說話慢些拖個長音就可解決。一次,我看見他在一群孩子中間手指燈泡認真地教學:燈—泡!開—關!其樂融融。”這樣的人生態度影響著馬未都的成長,也奠定了他一生的性格品質,他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堅強與樂觀,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打成一片。該文章讓人難以忘懷的一個細節是,寫到父親被發配東北,冷風蕭瑟中在寒窯好不容易做好一碗黃豆卻不慎翻入火中。孩子嗷嗷待哺,沮喪之情可想而知。而作為家裡頂天立地的父親,那一刻他對孩子的愧疚讓馬未都時隔多年仍痛徹心扉。
《背影》中看似寫的是別人,但也是作者自況。馬未都寫陶瓷考古研究者劉新園:“陶瓷鑑定早些年是個冷門學問,偌大的中國能對陶瓷迅速做出判斷的總共就三五個人。有名的我都接觸過,每個人風格不一,大開大合者有之,中規中矩者有之,謹小慎微者有之;劉先生為前者,有什麼說什麼,從不藏著掖著,一聽就讓人痛快。”後來陶瓷收藏熱了,鑑定家就成了香餑餑,坐頭等艙了,拿鑑定費了,一拿鑑定費話就不由衷了,大鑑定家們立馬分出了高下,這高下實際上就是人品。從不同的藏家身上,馬未都看到了不同的人生觀,收藏的意義也不盡相同。對於文物收藏家王世襄來說,收藏是玩;而對另一位收藏大佬王季遷來說,收藏是守。馬未都與王世襄認識的時候大約30歲,王世襄已經71歲,“當時他並沒有受社會重視,他很冷清的,你去他們家,什麼時候都是他自己,沒有外人。不像等到他80多歲的時候,中國古典家具也熱了,黃花梨家具、紫檀家具都熱了,找他的人絡繹不絕,那時候我就退場了,我覺得人生跟舞台沒什麼區別,沒人的時候你上去可以表演,滿台都是表演者的時候,你可以撤退變成一個觀眾。”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馬未都,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20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曾出版《馬說陶瓷》《中國古代門窗》《馬未都說收藏》《茶當酒集》《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紋》《都嘟》等各類專著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