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移植術後免疫活性細胞動態解析及其實時監測新方法

肺移植術後免疫活性細胞動態解析及其實時監測新方法

《肺移植術後免疫活性細胞動態解析及其實時監測新方法》是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由江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肺移植術後免疫活性細胞動態解析及其實時監測新方法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江科
  • 依託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肺移植術後急性排斥反應診斷和治療都是以T淋巴細胞介導組織學改變為基礎,因此如何特異性、實時、動態監測移植肺組織中 T淋巴細胞等免疫活性細胞變化規律是急性排斥反應準確預測與早期診斷關鍵。本課題結合項目組前期工作擬通過微電極表面修飾和表面鍵合固定抗體技術,製備出對活體肺組織中免疫活性細胞有特異、靈敏、快速回響新型電化學探針,選用大鼠肺移植模型,採集不同時間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樣本,以新型電化學探針檢測其T淋巴細胞,並與流式檢測結果對比,評價該探針檢測準確性, 同時與病理和免疫組化數據對比, 評價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進一步利用新型電化學探針,採取B超定位經皮穿刺方法實時監測活體移植肺組織中免疫活性細胞動態變化規律及與急性排斥反應程度的相關性,評價其在急性排斥反應預測和早期診斷中的作用, 為早期預測診斷急性排斥反應奠定基礎, 同時利用新型生物感測器技術可為肺移植術後免疫系統全面監測開闢新研究領域

結題摘要

我們在原有大鼠肺移植的基礎上,通過改進和最佳化手術操作,率先在國內成功建立了小鼠肺移植模型模型,使之規範化、程式化,具有簡單實用,穩定性好,成功率高優點。 在此基礎上對移植後的肺組織進行了病理學檢查,發現了肺移植術後的排斥規律:術後3天的排斥級別以0-1級為主,術後7天以1-2級為主,術後2周則以2-3級以上病變為主,而術後2周以後則以3級以上病變為主;術後排斥反應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排斥級別在肺內分布的不均一,約相當於三分之一的移植肺內排斥反應不完全相同,其中,尖部病變重於肺底,中央部較周邊部明顯。 採用流式細胞學檢測了移植後肺組織和外周血內淋巴細胞的變化,結果顯示,CD3+T、CD4+T和CD8+T,3個表型的淋巴細胞在有排斥反應的肺組織內均增多,且隨著排斥級別的增加,CD8+T亞群增多的更為明顯,CD4/CD8的比值呈下降趨勢,說明效應細胞CD8+T的變化是構成T細胞動態變化的主要原因,在肺移植術後排斥中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通過對移植肺組織內遠離氣管血管束的肺泡間隔內的淋巴細胞進行免疫組化染色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CD3+T、CD4+T和CD8+T作為一個整體,平均數量在有排斥反應的肺組織中高於無排斥反應者,並且,隨著排斥級別的增加,該平均數呈增長趨勢,提示間質內T淋巴細胞的數量在診斷肺移植術後排斥反應時具有潛在套用價值,動態觀察移植肺間質組織中T淋巴細胞的變化可以用於移植術後排斥反應的監測、隨訪以及抗排斥藥物的療效評價。 本研究嘗試性地對術後組織標本中的T淋巴細胞進行了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免疫組化能提高急性排斥反應診斷的準確性,組織切片經過免疫組化染色後,環血管的淋巴細胞浸潤變得容易識別。組織切片經免疫組化染色後,呈棕黃色的淋巴細胞與周圍的藍色背景形成明顯對比,呈袖狀分布於血管或者支氣管斷面的周圍,強烈地提示著排斥反應的存在。此外,低倍鏡下容易漏診的A1級病變,A3病變中向肺泡間隔浸潤的淋巴細胞,以及支氣管內皮內/下的單個核細胞,在周圍背景的映襯下變得容易識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