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熱津傷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外邪入侵,或鬱熱內生,蘊藏於肺,火盛傷陰,內熱燔灼,傷津耗氣,肺熱葉焦,津傷失布所表現出來的口渴多飲,舌紅,苔黃,脈數一類病證。本病證見於消渴、痿證。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治法,常用腧穴,常見病證,肺熱津傷證 消渴,肺熱津傷證 痿證,預防調護,轉歸,
病因
飲食不當,或熱邪入侵,或情志不暢。
病機
肺主氣,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熱所傷,則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趨下行,隨小便排出體外,故小便頻數量多;肺不布津則口渴多飲;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心主血脈,若肺熱葉焦,津傷失布,不能潤澤五臟,五體失養,故見肢體軟弱無力;舌質紅,苔黃,脈細數為肺熱津傷之象。
辨證要點
呼吸氣急,或咳嗽氣喘,口渴多飲,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
清熱潤燥,養陰生津。
常用腧穴
肺俞、三陰交、足三里。
常見病證
肺熱津傷證 消渴
臨床表現:口渴多飲,口舌乾燥,尿頻量多,煩熱多汗,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方劑:消渴方加減。
常用中藥:黃連末、天花粉末、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薑汁、蜂蜜。
針灸療法:胰俞、肺俞、脾俞、腎俞、太溪、三陰交、太淵、少府。
肺熱津傷證 痿證
臨床表現:發病急,病起發熱,或熱後突然出現肢體軟弱無力,可較快發生肌肉瘦削,皮膚乾燥,心煩口渴,咳嗆少痰,咽乾不利,小便黃赤或熱痛,大便乾燥。舌質紅,苔黃,脈細數。
治法:清熱潤燥,養陰生津。
方劑:清燥救肺湯加減。
常用中藥:桑葉、石膏、甘草、胡麻仁、真阿膠、枇杷葉、人參、麥門冬、杏仁。
針灸療法: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頸胸部夾脊穴,下肢取髀關、伏兔、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腰部夾脊穴,配穴加尺澤、肺俞、二間。
預防調護
1.如鍛鍊身體,增強體質,防潮濕,適寒溫,遠房事,調情志,避免感受外邪;飲食有節,起居有時。
2.對消渴病應早發現,及時治療,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對痿廢的肢體要進行按摩、理療、鍛鍊以免肌肉進一步萎縮,同時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凍傷和燙傷。
轉歸
早期發現、堅持長期治療、生活規律、飲食控制的患者,其預後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