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大皰

肺大泡病一般指本詞條

肺大皰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肺泡腔內壓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組織形成的含氣囊腔。肺大皰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先天性多見於小兒,因先天性支氣管發育異常,黏膜皺襞呈瓣膜狀,軟骨發育不良,引起活瓣作用所致。後天性多見於成人、老年患者,常伴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目前絕大多數的肺大皰手術均可在電視胸腔鏡下完成,2/3的患者術後症狀明顯改善。

基本介紹

  • 又稱:肺大泡,肺氣囊
  • 英文名稱:bullae
  • 就診科室:呼吸科
  • 常見發病部位:肺
  • 常見病因:"多繼發於肺部和支氣管炎性病變,少數為先天性"
  • 常見症狀:咳嗽,胸悶,氣短,呼吸困難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肺大皰一般繼發於小支氣管的炎性病變,如肺炎、肺結核或肺氣腫,也有一些病因不清的特發性肺大皰。小支氣管發生炎性病變後出現水腫、狹窄,管腔部分阻塞,產生活瓣作用,使空氣能進入肺泡而不易排出,致肺泡腔內壓力升高;同時炎症使肺組織損壞,肺泡壁及間隔逐漸因泡內壓力升高而破裂,肺泡互相融合形成大的含氣囊腔。肺大皰有單發也有多發。繼發於肺炎或肺結核者常為單發;繼發於肺氣腫者常為多發,且大皰常與呈氣腫樣改變的肺組織界限不清。合併明顯肺大皰的肺氣腫也稱大皰型肺氣腫。

臨床表現

較小的、數目少的單純肺大皰可無任何症狀,有時只是在胸片或CT檢查時偶然被發現。有些肺大皰可經多年無改變,部分肺大皰可逐漸增大。肺大皰的增大或在其他部位又出現新的肺大皰,可使肺功能發生障礙並逐漸出現症狀。體積大或多發性肺大皰可有胸悶、氣短等症狀。尤其是體積超過一側胸腔容積1/2的巨型肺大皰,或合併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常會有明顯胸悶、氣短等症狀。大皰內感染可引起咳嗽、咳痰、寒戰和發熱,嚴重時出現發紺。少數肺大皰病人有咯血和胸痛等症狀。

檢查

1.胸部X線檢查
是診斷肺大皰的最好方法。肺尖部肺大皰表現為位於肺野邊緣甚細薄的透亮空腔,可為圓形、橢圓形或較扁的長方形,大小不一,較大的肺大皰中,有時可見到橫貫的間隔,多個肺大皰靠攏在一起可呈多面狀,一般不與較大支氣管直接相通,無液平。
2.CT檢查
可發現胸膜下有普通胸片不易顯示的直徑在1cm以下的肺大皰。
3.肺血管造影
可準確表現肺血管受損的程度,以及肺大皰周圍血管被壓擠的情況。

診斷

1.胸部X線檢查
可見肺野內大小不等、數目不一的薄壁空腔,腔內肺紋理稀少或僅有條索狀陰影。最大吸氣時拍攝X線可明確肺大皰的數量、位置及真實大小。大皰周圍可有受壓緻密的肺組織陰影,有時(如合併感染)皰腔內可見液平。
2.胸部CT
比X線更精確。能清晰的顯示大皰的大小、數量及範圍,觀察X線難以顯示的大皰,明確大皰與肺實質的分界以及是否伴有其他肺部疾患,並有助於鑑別氣胸和肺大皰。

治療

無症狀的肺大皰不需治療,伴有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的患者,主要治療原發病變。繼發感染時,套用抗生素。皰體積大,占據一側胸腔的70%~100%,臨床上出現呼吸窘迫、感染、出血者,均為手術適應證。手術切除肺大皰可以使受壓肺組織復張,呼吸面積增加,肺內分流消失,動脈血氧分壓提高,氣道阻力減低,通氣量增加,患者胸悶、氣短等呼吸困難症狀可以改善。手術原則以切除大皰,儘量保存健康肺組織。雙側性肺大皰,在必須手術時,應先切除較嚴重一側,必要時6個月後再施行另一側手術。肺大皰破裂引起的自發性氣胸,可以經胸穿、胸腔閉式此流等非手術療法治癒,但反覆多次發生的自發性氣胸應採取手術方法治療。

預防

2/3的患者術後症狀明顯改善。效果較好者為分界清、明顯增大的肺尖部大皰,並占據胸腔至少30%。小的、多發性肺大皰術後療效相對差。肺小皰(胸膜下肺大皰)切除術後基本不會影響肺功能。實質內肺大皰不伴肺氣腫者,術後可長期維持療效。但實質內肺大皰伴肺氣腫者,一般在術後5年憋氣症狀逐漸達到術前水平,不能維持療效的主要原因是肺氣腫逐漸加重,此類患者5年改善率為50%,10年改善率為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