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認與焦慮

肯認與焦慮

《肯認與焦慮》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磊

基本介紹

  • 作者:張磊
  •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4月
  • 頁數:144 頁
  • 定價:28.00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7834215
內容簡介
《肯認與焦慮:喬治•愛略特小說中音樂文化的意識形態研究》在法國學者阿達利“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和英國學者伊格爾頓“審美意識形態”的關照下,主要從音樂“理想化”和“世俗化”兩個角度人手,探討愛略特小說中涉及到的音樂政治之一體兩面:中產階級對音樂過於理想化的建構、音樂在工商業社會中的四種自我解構。 《肯認與焦慮:喬治•愛略特小說中音樂文化的意識形態研究》將重點分析愛略特三個代表性音樂主題的小說文本:《亞當·貝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丹尼爾·狄隆達》。第一部作品以宗教音樂(主要是讚美詩)為核心主題,塑造了以黛娜為主的四個宗教音樂形象,並通過對其權威性逐一的消解,戲劇性地再現了音樂布道在世俗化泛濫的鄉村面臨的危機;第二部作品以田園牧歌式音樂為核心主題,集中塑造了一個田園牧歌式音樂形象麥琪,以她與菲利浦、史蒂芬等人充滿世俗化色彩的音樂互動方式構成敘事張力,...(展開全部) 《肯認與焦慮:喬治•愛略特小說中音樂文化的意識形態研究》在法國學者阿達利“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和英國學者伊格爾頓“審美意識形態”的關照下,主要從音樂“理想化”和“世俗化”兩個角度人手,探討愛略特小說中涉及到的音樂政治之一體兩面:中產階級對音樂過於理想化的建構、音樂在工商業社會中的四種自我解構。 《肯認與焦慮:喬治•愛略特小說中音樂文化的意識形態研究》將重點分析愛略特三個代表性音樂主題的小說文本:《亞當·貝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丹尼爾·狄隆達》。第一部作品以宗教音樂(主要是讚美詩)為核心主題,塑造了以黛娜為主的四個宗教音樂形象,並通過對其權威性逐一的消解,戲劇性地再現了音樂布道在世俗化泛濫的鄉村面臨的危機;第二部作品以田園牧歌式音樂為核心主題,集中塑造了一個田園牧歌式音樂形象麥琪,以她與菲利浦、史蒂芬等人充滿世俗化色彩的音樂互動方式構成敘事張力,揭露了田園牧歌式音樂的偽田園性;第三部作品以古典音樂為核心主題,塑造了“超驗”的“偉大”音樂家克萊斯默這一形象,並通過反諷和互文這兩種敘事手段,打破了古典音樂和古典音樂家“不食人間煙火”的幻象。 由此可見,愛略特在其小說中對音樂和音樂人物的描寫,從一個重要的側面深刻反映了維多利亞社會政治美學化努力的矛盾性、複雜性,其對文化進行積極建構的同時已經隱含了解構和顛覆的一面。 以今日的眼光來看,任何對英國維多利亞主流音樂文化的審視都會聚焦在它的矛盾性之上:一方面,它回應著當時形形色色、近乎狂熱的進步話語,有開放性的一面。不論是它被傳播的廣泛性、還是被理想化的程度,都是前所未見;另一方面,它也是隱蔽的,背後隱藏著另一套極端保守的意識形態,以微妙的方式警惕著、打壓著它任何可能的“語義過剩”。這一矛盾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占社會主導地位的中產階級自身的矛盾性:既希望通過音樂“民主”的表象作出超越貴族階級的姿勢,又對貴族階級和工人階級心存疑懼,擔心他們會威脅到自己新建的音樂文化霸權。 作為一名中產階級精英知識分子,現實主義作家喬治·愛略特在音樂政治觀上也無法避免階級身份帶來的影響,呈現出某種複雜性、矛盾性。一方面,她對當時的主流音樂、音樂家極為尊崇,高度肯認其權威性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與中產階級的文化霸權意識形態合謀;另一方面,她也意識到過度理想化的音樂背後所隱藏的各種潛在的顛覆因素,不可避免地對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產生嚴重的焦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