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心理戰術》是2009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丁·J·普林格。
基本介紹
- 書名:股票投資心理戰術
- 作者:(美)普林格
- 譯者:周媛 譯
- ISBN:9787500687863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6-1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摘要,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作者強調研究分析的最要性,並重中耐性和自律的價值。作者甚至考察投資史上的名人,累積他們的智慧,增益投資人的投資經驗。他所揭示的古典交易原則足歷經時間考驗的靈丹,掌握這些大師的交易秘訣,投資者就能夠跑贏大市。
作者簡介
馬丁·J·普林格(Martin J·Pring),當今最負盛名的技術分析家,金融教育類網站Pring的總裁,肯林格·特納資本公司的主席、他還是倍受尊敬的時事通訊《跨市場評論》(The Intermarket Review)的主編。普林格先生作了大量獲得讀者高度認可的投資類書籍,其中包括《馬丁·普林格論技術分析》(Martin Pring on Technical Analysis)系列叢書和《技術分析精論》(Technical Analysis Explained)等,同時他還為諸如,《巴隆氏》(Barron's),《期貨》(Futures)、《投資視野》(Investment Vision)等主流財經雜誌撰稿。
圖書目錄
如何使用本書
第1部分 了解你自己
第一章 沒有所謂的“聖杯”
第二章 如何保持客觀
第三章 獨立思考
第四章 驕者必敗
第五章 耐心的價值
第六章 堅持到底
第2部分 華爾街的那些人們
第七章 重新認識相反理論
第八章 何時開始逆向投資
第九章 如何從新聞報導中獲利
第十章 巧妙地處理與經紀人和短期資本經營者的關係
第3部分 領先一步
第十一章 是什麼造就了偉大的交易員和投資者
第十二章 獲取大量利潤的十九條交易規則
第十三章 制定計畫並且堅定執行
第十四章 經典交易規則
致謝
摘要
第1部分 了解你自己
第一章 沒有所謂的“聖杯”
如果你想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在金融市場上能快速致富的法寶,那么你將會大失所望。因為並沒有所謂的“聖杯”。但如果你承認勤勞、常識、耐心和自律是你精通投資的不可或缺的特徵,那么恭喜你,你的選擇是正確的。
沒有完美的制勝法寶主要是因為市場價格是由投資者和投機者對經濟和金融環境的變化的態度來決定的。他們的態度趨向於一致,但是偶爾會毫無理性可言,因此即使是最具邏輯的分析也時不時會失效。在20世紀40年代,著名的市場評論家和技術分析師加菲爾德·德魯(Garfield Drew)說道:“股票不是按它們實際的價格出售,而是按人們所認為的價格出售。”否則,我們怎么能夠解釋任一市場,如股票市場、商品市場或貨幣市場在一天內,其潛在價值的巨大變動呢?市場價格基本上是不同參與者希望、恐懼和期望的反映。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的本性或多或少是不會改變的,但是歷史也告訴我們每一個形勢都是睢一的。
比如,假設有三個人擁有某支股票100%的股權,不妨叫它ABC公司。A股東投資長線,每日的訊息對他沒有影響。B股東之所以買入該股票是因為他認為在未來的六個月中公司的前景看好。C股東之所以買入該股票是因為該股票股價由於某些不利訊息而暫時下跌。C股東打算最多持有該股長達兩周時間,他是一個交易員並且可能即刻改變主意。
一則訊息,比如公司的董事長辭職或者一個好於預期的財務報表,將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每一個股東。A股東可能不受好訊息或壞訊息的影響,因為他做長線。B股東可能繼續持有或拋空,但是C股東是一定會對此做出反應的,因為他做的是短線。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儘管他們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每一個參與者都是按自己可預見的方式行事。更進一步說,公司持股人的組成會隨時變更,可能是短線交易人把股票賣給長期投資者,同時,長期投資者可能決定更多地持有該公司的股票,因為他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入。儘管人類的本性具有一致性,但是由於在各種不同時刻,不同性格的人有公司不同比例的股份,其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將會不斷波動。即使參與者的性格是相同的,但他們承受壓力的能力卻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長期投資者可能由於不可預見的金融風險而被迫賣出一部分頭寸。所以,訊息事件極大地影響著決策過程。因為市場的實際組成隨時間變動,所以對任何一系列事件的心理反應也是變化著的。因此,獲知哪個人如何在轉折點以一種完美的方式進入這個市場的方法或訣竅是不可能的。這不是說你無法形成一種多獲利少損失的一致性方法,而是說沒有所謂的訣竅或者“聖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預測市場走勢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正因為如此,沒有簡單的公式可套。
擁有一個完美的指標是一回事,而把它套用於實際當中又是另一回事。即使你能夠“打敗市場”,但是,一場更大的戰役“戰勝自我”,即控制你的情緒,將是你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每一位偉大的市場經紀人,不論他是交易員或是投資者,都知道與心理方面相比,分析市場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從某種程度來說,歷史上成功的交易員或投資者都遵循著自己的心理規則。當然,這些成功的人士將會第一個承認他們的成功沒有簡便的魔幻公式可以作為遺囑來傳遞。
“聖杯”的概念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方式,在此我們考慮兩點:專家和萬無一失的系統,或者說完美的指標。
被神化的專家
不管何時我們接受新任務,當有了專家的指導時,我們都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這是因為,我們感到些許的不安全,而專家——擁有不可置疑的天分和多年的實踐經驗——能讓我們放心。然而,我們通常沒有意識到,儘管專家們接受過專門的訓練並且知識淵博,但是他們也可能跟我們一樣會犯錯誤。
分析專家行為的目的是必要的。英國前首相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Chamberlain)從希特勒的德國回來後發表演說承諾“時代和平”,毫無疑問,他深信他這個重大演說的真實性。實際情況是,他是一個專家,而他錯了。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對專家也有這樣的疑惑:“我怎么會如此大錯特錯呢?在我的一生中,我深知不依靠專家也許會更好。”
大量經典的錯誤存在於軍事、哲學和科學領域。在投資領域,這樣的記錄可能更是層出不窮。把市場預測師和其他專家區分開來的一個不同點是市場價格是一個精確而公正的裁判。作為一個金融專家,如果你說道·瓊斯平均指數在月末將達到3500點,而實際上它只達到2500點,毫無疑問你預測錯誤。在其他領域,總是有能為你的預測留有餘地或者你的預言要等到新證據出現才可能引起質疑。那些幾個世紀來宣稱地球是平的專家經歷著他們的全盛時期,直到哥倫布的出現。對於早期的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來說是無關緊要的;他們的聲望直到他們死後依然完好無損。然而,1493年後,當傳統的思想家面對可彈劾的證據時,他們遇到了麻煩。
金融市場方面的專家無法享受如此長的美好時光。讓我們看一看幾個預測的例子。在1929年股市大蕭條之前,貨幣數量論的主要倡導者、耶魯經濟學家歐文·費希爾(Irving Fisher)說:“股市現在達到了一個永久的高地。”我們也許會疑惑,他是一個經濟學家,而他評論的事件卻是在他選擇的專家領域之外的。然而,在幾年前,據報導,他曾說過:“胡佛(Hoover)先生知道沒有人會去促使通脹和緊縮,而且如果商業和農業是穩定的,那么通脹和緊縮可以避免。”到l929年年末,這兩項都避免了,但是市場還是進人大蕭條時期。
當我們轉向股市專家時,情況更加不容樂觀。傑西·利弗莫爾(JeSSe Livermore)是一個極成功的股票經紀人。在1929年末,他說道:“我認為這種狀況不會繼續了。”這意味著市場已達谷底。錯誤的言論不僅僅限於交易者。美國實業家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把錢投入他所說的地方:“在過去的一周時間裡(1929年10月中旬),我的兒子和我一直在買人走勢良好的普通股。”那個時代其他著名的實業家認同他的觀點。一個月後,1929年11月,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以下言論被引用:“事態今天看上去比昨天好。”
在1929年,當時最成功的短期資本經營專家之一羅傑·巴布森(Roger Babson)認為道瓊斯指數下降60到80點是十分正確的。然而,他也沒能預測到1930年的慘狀,從他在1930年早期的言論可以看出這一點:“當然,我對今年秋天是持樂觀態度的……在某些線段很快就會有大量的訂單和貨物。”不幸的是,蕭條持續了數年。也許,最令人吃驚的言論還是來自里德·斯穆特(Reed Smoot),他是參議院金融委員會的主席。他對Smoot—Hawley關稅法案給出評論,並且人們普遍認為他是大蕭條的主要催化劑之一。他說道:“使經濟復甦的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1930年國會通過的關稅法案。”圖1-1描述了1929年到1932年的市場行為,從而我們可以對照一下這些專家的觀點。
這表明一些最偉大最成功的實業家和股票經紀人毫無疑問也是會作出錯誤的評論和不盈利的決策的。常識告訴我們,在1920年應當對股市採取一些主要的修正措施。歷史基準點被高估,投機猖獗,國家債務太重。問題是大部分人都沒能從感情上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當股價迅速飆升,每個人都在掙錢的時候,人們太容易相信這些“專家”的言論而處於虛假的安全之中。
當然,有些評論家、分析師和短期資本經營專家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正確的。比如,可以把利弗莫爾和巴布森歸於此類。然而,如果你盲目地跟隨某一特定專家的觀點,把它奉為“聖杯”,那么你必定陷入困境之中——也許是在最不利的時刻。
另一種做法是同時跟隨不同專家的觀點。這可能更糟,因為專家組差不多總是錯誤的。圖1—2將標準普爾(S&P)綜合指數和商情報告書中看漲的觀點所占的百分比進行對比。這些數據由美國證券諮詢研究公司收集並且進行了調整以消除周與周之間的波動(最新的版本見第八章)。即使是粗粗地看一下該圖也能十分清楚地知道大部分的諮詢家在主要的市場高峰時是看漲的,在低谷時是看跌的。如果把該圖套用於其他的投資產品,如債券、現貨或期貨,我們會得到相似的結果。乍一看,你可能會發現你可以反方向使用這些數據,即當專家們看跌時買入並且當他們看漲時賣出。不幸的是,這種方法也是不完美的,因為數據並沒有在所有市場轉折點處總是抵達極點。比如,在1980年的大高峰,百分比甚至都沒有超過60%。另一方面,在1981年末,百分比沒有達到極值,但是在1982年夏季的最終低點以前該百分比還是較好的。儘管諮詢家的觀點指標確實預測了一些主要的高峰和低谷,但是這決不意味著完美,並且毫無疑問是缺乏一致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