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癰煎,中醫方劑名。出自《仙拈集》卷四。具有理氣活血,散壅消癰之功效。主治肚癰。症見患部隱痛,漸腫起於皮外,或漫腫堅硬,肉色不變,舌質淡,苔白,脈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肚癰煎《仙拈集》
- 出處:《仙拈集》卷四
- 功用:理氣活血,散壅消癰
- 主治:肚癰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附註,
組成
大黃二兩半(75g),黑醜、杏仁各三錢(10g),乳香一錢(3g),血竭七分(2.1g),白芷二錢(6g)。
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三錢,以酒送下。
功用
理氣活血,散壅消癰。
主治
肚癰。
方義
方中大黃、黑醜瀉下去積,活血祛瘀;杏仁降氣散壅;乳香血竭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白芷排膿消腫;酒活血通脈,以助藥勢。諸藥合用,共奏理氣活血,散壅消癰之功。
運用
症見患部隱痛,漸腫起於皮外,或漫腫堅硬,肉色不變,舌質淡,苔白,脈滑。
附註
肚癰,病名,出《瘡瘍經驗全扎》卷三,即腹皮癰,生於腹部皮里膜外,因飲食不節,七情內傷,火郁而成。初起患部隱痛,後漸腫起於皮外,或漫腫堅硬,肉色不變,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腹壁化化膿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