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關節損傷三聯征新修復模式的生物力學與臨床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張世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肘關節損傷三聯征新修復模式的生物力學與臨床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世民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肘關節損傷三聯征是創傷骨科領域的新概念,特指肘關節後脫位伴橈骨頭和尺骨冠突骨折,又稱恐怖三聯征或可怕三聯征。國外多採用Pugh治療模式:經外側入路,切除橈骨頭後,顯露固定冠突骨折,再處理橈骨頭骨折(假體置換占80%),修復外側副韌帶,如仍不穩定則加用鉸鏈外固定架。橈骨頭假體置換能為肘關節提供即刻的支撐穩定,但缺點是其圓形形狀與正常橈骨頭的橢圓形結構並不完全適配,且價格昂貴。申請人在實踐中提出新的治療模式:從後正中切口顯露內外側結構,固定冠突骨折,修復外側副韌帶,以橈骨頭骨折內固定+內側副韌帶修復代替假體置換,已成功套用於少量病例。本課題擬採用新鮮屍體肘關節標本,開展骨韌帶結構的序貫破壞和重建的生物力學穩定性研究,對比新治療模式與原Pugh模式的優缺點,為臨床選擇和套用提供理論依據。本項目對深入認識其損傷病理、探討新的修復重建方法,促進我國肘關節創傷的研究進步有重要意義。
結題摘要
肘關節恐怖三聯征是創傷骨科新概念,特指肘關節後脫位伴橈骨頭和尺骨冠突骨折,但往往包含更複雜的韌帶軟組織損傷。國際上多採用Pugh等(2004)提出的治療模式,進行橈骨頭的假體置換。但採用圓形的橈骨頭假體代替橢圓形的天然橈骨頭,二者並不匹配,缺乏長期隨訪效果。本課題提出保留自身橈骨頭,用橈骨頭骨折的精細內固定結合內側副韌帶修復,來代替橈骨頭假體置換。 該課題為臨床基礎研究,包括以下內容:肘關節三聯征屍體標本模型建立;切斷不同的骨韌帶結構後對肘關節穩定性的影響;橈骨頭骨折內固定與橈骨頭假體置換對肘關節穩定性的影響;內固定治療模式的臨床套用。 (1)前關節囊的作用:通過對8例新鮮成人上肢標本的生物力學研究,發現前方關節囊對肘關節穩定性具有一定的輔助保護作用,可以分散肘內、外側副韌帶所承受的應力。(2)肘關節前方入路:三聯征損傷的均為肘關節前方結構,通過解剖30例正常成人肘關節標本,發現肘關節前方入路能夠充分地暴露出肱骨小頭、部分肱骨滑車、橈骨近端和尺骨冠突,方便進行骨折的內固定。其中肱二頭肌腱是肘關節前方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標誌,肘前血管神經以其為參照,可減少醫源性損傷的發生。(3)橈骨頭骨折塊特徵:採用圖像疊加融合法,研究橈骨頭骨折塊粉碎程度和位置特點,發現粉碎的橈骨頭骨折塊大多分布於前臂中立位的前外側,多數具有2-3個骨折塊,屬於Mason分型的II型/III型。(4)內固定與假體置換的生物力學對比:採用6側成人新鮮上肢標本,製造“MCL損傷、橈骨頭粉碎性骨折的三聯征模型”,對比“單純橈骨頭置換”和“橈骨頭內固定附加MCL修復”兩種治療方式的生物力學穩定性,經5種工況、5種修複方式的對比,發現“修復冠突+橈骨頭內固定+LCL+MCL”和“修復冠突+橈骨頭置換+LCL”兩種治療模式的生物力學穩定性相當。(5)分類亞型與臨床套用:根據對12例肘關節恐怖三聯征的損傷特徵分析,肘關節內側副韌帶(MCL)損傷如否,將其分為2個亞型,I型(MCL完整)損傷程度輕,可以保守治療,II型(MCL斷裂)損傷程度重,需要手術治療。經雙切口“內固定+MCL修復”的治療方法,能有效恢復肘關節的穩定性,取得良好的功能效果。 肘關節三聯征損傷可分為輕重2個亞型。採用“橈骨頭內固定+MCL修復”的治療策略,能有效恢復肘關節穩定性,取得良好的功能效果,減少假體置換的相關併發症,適用於青壯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