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獲獎項
2005年4月,獲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頒發的首屆“未名詩歌獎”。
2006年1月,獲得《上海文學》文學新人大賽詩歌新人獎一等獎。
2007年4月,再度獲得第三屆“未名詩歌獎”。
2007年5月,獲得有“復旦諾貝爾”之稱的第20屆復旦“光華自立獎”。
2009年9月,獲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頒發的“詩探索獎”新銳獎。
2012年3月,獲“三月三”詩會獎。
2017年4月,獲“第二屆華語青年作家獎”詩歌提名獎。
2017年10月,獲“建安文學獎雙年獎”(2016-2017)。
2017年11月,獲“復旦詩歌特殊貢獻獎”。
2017年12月,獲“上海作協2016會員年度作品獎”。
出版作品
1、十人詩歌合集《刻在牆上的烏衣巷》(重慶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長篇小說《
戀戀半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長篇小說《橘子郡男孩》(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 、
4、長篇小說《
戀戀半島》(未刪節版)(現代出版社,2011年1月版)
5、詩集《失物認領》(陽光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6、詩集《中文課》(台灣,釀出版,2012年12月版)
7、詩集《艾草》(北嶽文藝出版社,2014年7月版)
8、詩集《渤海故事集:小說詩詩集》(北嶽文藝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翻譯作品
1、《在美國釣鱒魚》(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版)
發表作品
作品見於《今天》、《天涯》、《延河》、《詩刊》、《星星》、《詩選刊》、《詩歌月刊》、《詩林》、《滇池》、《西部》、《詩江南》、《中國詩人》、《山西文學》、《詩歌報月刊》、《新京報》、《青年文學》、《野外》、《佛山文藝》等報刊雜誌。
作品入選
1、《2003年大學生最佳詩歌》(春風文藝出版社)
2、《2004年中國最佳詩歌》(王蒙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
3、《2005中國詩歌年選》(王光明主編,花城出版社)
4、《詩生活年選2006年卷》(萊耳主編,花城出版社)
5、《新銳詩歌:文學新人榜》(趙麗宏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6、《中產階級詩選》(楊四平主編)
7、《2008中國新詩年鑑》(楊克主編,花城出版社)
8、《詩探索2009》(林莽主編,九州出版社)
9、《 十年詩選(2000-2010)》(李少君、張維主編,江蘇文藝出版社)
10、《2010台灣詩選》(蕭蕭主編,二魚文化出版公司)
11、《當代詩》第二輯(孫文波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
12、《2009-2010中國新詩年鑑》(楊克主編,重慶大學出版社)
媒體訪問
接受《女友》、《華夏neway》、《男人志men’s uno》、《少女》、《新作文》、《小溪流》、《少年文藝》、《大學時代》、《少男少女》、《青年一代》等雜誌以及SOHU等網路媒體專訪。
2009年3月,帶領
復旦詩社10位同學,參加湖南衛視由汪涵和歐弟等人主持的《天天向上》節目的錄製。
2011年清明,詩作《致愛人》入選CCTV的“2011年清明詩會”,在CCTV4、CCTV10等多個頻道中播出。
《羊城晚報》2013年1月20日聯手各界專家學者推出“花地華語文學榜”,肖水詩集《失物認領》入選年度十大詩集榜。入選的詩人還包括李亞偉、沈浩波、桑克、黃燦然、宇向、于堅、孫文波、楊克等。
詩學主張
“從中國回到中國”:在“本土性”之上建設漢語詩歌的“現代性”。“僅從字面上理解,前一個“中國”,是當下的雜糅了古今中西的中國,後一個“中國”,是中國本土的、固有的那些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從十九、二十世紀之交開始,中國人就逐步接受了線性的時間觀念和人類以前進的方式實現發展的新歷史觀,從而開始了對“現代性”的強調和對“新”的迷戀。於此同時,“現在”作為一種策略,常常被尊奉為同過去決裂的轉折點,以此提升各種文學主張的聲勢,為其更大的發展披荊斬棘。這種影響一百年來,未曾斷絕,前有偏激的“新文學運動”及其餘緒,後有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各種各樣的“斷裂”。於是,在沒有閱讀我們的文章之前,就有人先入為主地攻擊“從中國回到中國”外表所呈現的對“舊”和“傳統”的強調,認為這是“復古主義”在詩歌領域的令人厭惡的招魂,或者認為這是對上世紀80年代“尋根之旅”的低劣模仿和無效重複。但事實上讀過我們文章的人就知道,“回到”也並非目的,後一個“中國”也並非終點。在“從中國回到中國”這個口號背後始終潛藏著這樣的話語:在“本土性”之上建設漢語的“現代性”,漢語詩歌自然也包含其中。
西方作為一個神話,一直在困擾著中國。或者說,百餘年來中國人一直生活在對西方的想像的陰影里。上世紀初,西方的時間觀念和歷史意識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人認識到自己的命運不可能再獨立於全人類之外,必須向西方尋求道路等歷史情境,催生了中國人的有關政治道路的思考,也催生了中國的現代文學。於此同時,中國人的“天朝上國”的傲慢和“英雄主義”的情懷開始瓦解,中國人開始習慣用“弱者的悲情”來鼓動國家的發展和文學的建設。其中1917年開始的“新文學革命”是這種“現代意識”在文學上的一場暴動的開始,而“五四運動”就是這種想像的全面爆發——那一刻,中國人試圖給自己全面“整容”,期待一覺醒來,自己從面貌到血肉都已經變成德先生、賽先生與費小姐。這種基於西方世界的“現代性”想像在1949年後一度中斷,但到了1980年代,這種想像得到了更複雜、更激烈的發展。時至今日,隨著中國在文化層面的“西化”到達了一個頂點,中國人幾乎都成功地變成了“外國人”。在文學領域,我們似乎毫不費力地能將中國作家的創作找到它在西方現代文學譜系中的對應,甚至我們的批評家們潛意識裡就認為只有“走向世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仿佛中國一百年來都不曾在這個“世界”里存在過。
然而,在“現代性”進行中,特別是在我認為這種現代性已經進行到極需反省的時刻,有三種在中國出現的景象不可忽略。第一,在今天,不論我們從何種意義上去理解“中國的崛起”,中國力量的增長與強大,以及這種力量對世界所起的重要作用,都已經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所謂“詩歌的時代精神”無疑要從這樣的時代土壤中生長出來,所謂的“現代性”一定要在中國力量的參與中的“現代性”基礎上,重新出發。甚至於,現代性、現代主義,經過近百年的歷史沉積,他們本身也成為了具有典範意義的“傳統群”,其本身面臨著被“現代性”的命運。第二,近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曾經像神話一樣牢不可破的西方經驗有失效的傾向,中國經驗的有效性慢慢突顯,而這種有效性被越來越多被包括西方世界在內的人們認為與中國深厚的歷史傳統息息相關。第三,作為文學革命的敏銳的感知者與預言者,一些詩人的創作已經融入了在漢語的“本土性”之上建設漢語的“現代性”的思考。詩人、詩歌評論家李少君先生近年提出了詩歌的“草根性”的概念。其所謂的“草根性”詩歌其實就是一種立基於本土傳統,從個人切身經驗感受出發的詩歌創作。其中,他強調了對中國古典詩歌、西方現代詩歌以及中國九十年新詩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並試圖去改變中國詩歌“全盤西化”的發展思路。
在同一時期,詩人陳先發先生的詩作逐漸受人關注。有論者稱他的詩歌“常常被一些我們所熟知的古代詩歌意象‘驚醒’,陳先發從那裡建設了一個‘活力四射的全新漢語譜系’”。其中多處所論的“本土性”與“現代性”,本質上就是“現代中國”與“傳統中國”在詩歌上續接的努力。此外,近幾年在上海,以“在南方”詩歌團體為核心,出現了一種“新古典主義”傾向的寫作,其中他們採取的一種形式就是“新絕句”。“新絕句”形式上是四行詩,但它試圖去承接兩個傳統,一個是中國的唐絕句,一個是西方的詩歌語言、材料以及氣質。中國古代的絕句,以小見大,在短小的篇幅內,試圖展示巨大的內心世界或者政治、社會場景,新絕句也試圖達到這種效果。但是新絕句願意吸取西方的詩歌材料和寫作技巧,在語言、內容空間、段落組合幾個方面有突破古代絕句的企圖,更重要的是他要在詩歌之中傳達中國氣質、中國精神,要從形式和內容上體現十足的“中國性”。
因此,我們所倡導的“從中國回到中國”,其核心不僅關照的是當下,更是詩歌整個歷史性的整體,它關照的也不僅是現代性,而且是詩歌的本土性、中國性,更是包含了詩歌“中國性”和“中國力量”的新的“現代性”。後一個“中國”並不是終點,在“回望”之後,我們將努力以新的“現代性”重新出發。”
(選自“中國21世紀詩歌十年
東海溫泉峰會”的發言文章)
文學活動
同時,肖水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2006年以來,除作為中國第一個男生寫作組合“Z.O.S.”的成員參與各種宣傳活動之外,還策劃、組織了“首屆
長三角地區80後詩人朗誦會暨討論會”,並發起了以“藝術家該如何面對生活”為主題、將80後詩人的舞台從小圈子擴展向東部高校乃至大眾的“長三角FACE藝術沙龍”。 2007年9月,肖水發起成立“在南方”詩歌傳播機構,致力於在以“
長三角地區”為核心的中國南方,開展針對大學生和中學生的義務詩歌傳播活動,增進當代青年對中國當代詩歌的理解、支持和熱愛,努力塑造中國“詩歌義工”的形象。
2008年7月,“在南方”詩歌傳播機構設立“在南方”詩歌獎,專門鼓勵不超過25周歲的青年詩歌寫作者。
2008年11月,肖水受台灣青年文學基金會、《文訊》雜誌邀請,參加“2008台灣青年文學會議”,是80後詩人第一次赴台參加文學交流活動。
2009年5月16日,受太古地產(swire properties)的邀請,肖水擔任“藝才群起:‘詩·相·感·秀’”藝術坊的導師,向北京、上海、三地的藝術少年教授中文詩歌寫作。
2009年5月23日,受中國作協的邀請,肖水作為青年詩人的代表受邀參加在西安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詩歌節”。
2009年10月24日,受邀參加在連雲港
東海縣溫泉鎮舉行的“中國21世紀詩歌十年
東海溫泉峰會”,出席者還有舒婷、李少君、陳東東、潘維、
龐培、雷平陽、張維、江非、霍俊明、周公度、張德明、扶桑、朱又可、簡單、韓玉光、阿斐、丁成、熊焱、羅鋮、余暘、葉丹等人。
2010年11月28日,受邀參加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報業集團和深圳讀書月組委會主辦,深圳特區報承辦,晶報、深圳電台飛揚971、深圳新聞網協辦的第四屆“詩歌人間”活動。受邀的詩人包括:韓東、于堅、陳先發、李少君、桑克、余怒、耿占春、楊克、潘維、古馬、陳仲義、何小竹、小安、宇向、劉春、周公度、孫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