肎是漢語辭彙,解釋為貼附在骨上的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肎
- 拼音:kěn
- 部首:月
- 總筆畫: 8筆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kěn
部首:月,部外筆畫:2,總筆畫:6 ; 繁體部首:肉,部外筆畫:2,總筆畫:8
五筆86&98:PEF 倉頡:XBB
筆順編號:452511 四角號碼:372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08E
字義
● 肎
kěnㄎㄣˇ
◎ 古漢語:同“肯”。
(1)貼附在骨上的肉。《莊子·養生主》:“技經~綮(骨肉相合處)之未嘗,而況大軱(大骨)乎?”
(2)願意。《韓非子·人主》:“今人主非~用法術之士。”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苦等切,坑上聲。《說文》骨閒肉也。《玉篇》今作肯。
又《集韻》可亥切,音愷。《字林》著骨肉也。
又《集韻》可亥切,音愷。《字林》著骨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