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流人水調子

《聽流人水調子》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歌寫客中聽箏所引起的傷感。起句即景傳情,次句點醒題面,三句想像渲染,結句將“鳴箏”、“客心”和“千重萬重雨”綰結為“淚痕深”,用思深刻,遂使全詩渾融含蓄。全詩意境淒清,蘊含深刻,頗有藝術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聽流人水調子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王昌齡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聽流人1水調子2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3鳴箏與客心。
4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流人:流落江湖的樂人。
  2. 水調子:即水調歌,屬樂府商調曲。
  3. 分付:分別付與。
  4. 嶺:大庾嶺,在今湖南、廣東交界處。

白話譯文

月下一葉孤舟獨對楓林,吩咐彈奏鳴箏以排遣客情。
山嶺籠罩著萬千重雨霧,斷弦好像要將山雨收作淚痕。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份未知。大約是王昌齡晚年遭貶赴龍標貶所(今湖南黔陽)途中,偶聽箏樂引起思緒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句寫景,並列三個意象(孤舟、微月、楓林)。我國古典詩歌中,本有借月光寫客愁的傳統。而江上見月,月光與水光交輝,更易牽惹客子的愁情。而“孤舟微月”也是寫的這種意境,“愁”字未明點,是見於言外的。“楓林”暗示了秋天,也與客愁有關。這種闊葉樹生在江邊,遇風發出一片肅殺之聲,真叫人感到“青楓浦上不勝愁”。“孤舟微月對楓林”,集中秋江晚來三種景物,就構成極淒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寫為箏曲的演奏安排下一個典型的環境。此情此境,只有音樂能排遣異鄉異客的愁懷了。彈箏者於此也就暗中登場。“分付”同“與”字照應,意味著奏出的箏曲與遷客心境相印。“水調子”本來哀切,此時又融人流落江湖的樂人的主觀感情,肯定會引起“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遷謫者內心的共鳴。這裡的“分付”和“與”,下字皆靈活,它們既含演奏彈拔之意,其意味又決非演奏彈撥一類實在的詞語所能傳達於萬一的。它們的作用,已將景色、箏樂與聽者心境緊緊鉤連,使之融成一境。“分付”雙聲,“鳴箏”疊韻,使詩句鏗鏘上口,富于樂感。詩句之妙,所謂“解不出”,乃是說它可意會而難言傳,不象實在的詞語那樣易得確解。
次句剛寫入箏曲,三句卻提到“嶺色”,似乎又轉到景上。其實,這裡與首句寫景性質不同,可說仍是寫“鳴箏”的繼續。也許晚間真的飛了一陣雨,使嶺色處於有無之中。也許只不過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層層山嶺好象迷濛在霧雨之中。無論是哪種境況,對遷客的情感都有陪襯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樂造成了這樣一種“石破天驚逗秋雨”的感覺。“乾重萬重雨”不僅寫嶺色,也兼形箏聲;不僅是視覺形象,也是音樂形象。“乾重”、“萬重”的復疊,給人以樂音繁促的暗示,對彈箏“流人”的複雜心緒也是一種暗示。在寫“鳴箏”之後,這樣將“嶺色”與“千重萬重雨”並置一句中,省去任何敘寫、關聯詞語,造成詩句多義性,含蘊豐富,打通了視聽感黨,令人低回不已。
彈到激越處,箏弦突然斷了。但聽者情緒激動,不能自已,這裡不說淚下之多,而換言“淚痕深”,造語形象新鮮。“收與”、“分付與”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與此句的“淚”搭成譬喻關係。似言聽箏者的淚乃是箏弦收集嶺上之雨化成,無怪乎其多了。這想像新穎獨特,發人妙思。

名家點評

宋代洪邁《萬首唐人絕句選評》:深沉悲痛,覺《琵琶行》為煩。此等真當字字嘔心。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後二語倒裝,故格高句老。“分付”字、“與”字、“收”字俱妙。
明代譚元春:光景靜妙。(《《唐詩歸》》)
明代鐘惺:“分付”字、“與”字說出鳴箏之情,卻解不出。(《《唐詩歸》》)
清代王士禎《唐賢三昧集箋注》:“與”字復出,不免為瑕瑾。
近代學者、詩人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後二句謂斷腸人之深悲,不啻將千萬重之雨,一一收與淚痕。後主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江水量愁,淚痕收雨,皆以透紙之力寫之。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山西太原人。詩擅長七絕,能以精煉的語言表現豐富的情致,意味渾厚深長。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其邊塞詩很著名,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登開元十五年進士第,補秘書郎。二十二年,中宏詞科,調汜水尉,遷江寧丞。晚節不護細行,貶龍標尉卒。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有《王昌齡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