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叢書《培文·電影》中的一部,作者是法國的米歇爾·希翁。
《培文·電影:聲音》勾勒出一個名為“純聲學”的新學科的輪廓。聲音因此不再是知覺失諧或“黑暗大陸”的象徵,而是應傾聽技術及其命名之需而成為建構中的文化客體。作者旁徵博引,用各國歷代詩人的詩句帶來了美妙絕倫的例證。 《培文·電影:聲音》通過梳理有關聲音領域不同學科如音樂、聲學等的研究現狀,邀請我們探索日常生活領域以及文學、音樂與電影領域的聲音現象。此外,還總結了伴隨電話與留聲機的出現,聲音內涵所經歷的歷史性嬗變,最後批判性地反思了理論之於狂飆突進的實踐領域的滯後。
基本介紹
- 書名:聲音
- 作者: [法]米歇爾·希翁
- 原版名稱:Le Son
- 譯者:張艾弓
- ISBN:9787301226353
- 頁數:448
- 定價:58.00元
-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0
- 裝幀:平裝
- 叢書:培文·電影
出版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 Le Son
譯者: 張艾弓
出版年: 2013-10
頁數: 448
定價: 58.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培文·電影
ISBN: 9787301226353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床上聽到的東西
1.我們不肯定聽到的聲音
2.醒著的印象:圍繞維克多·雨果的一首詩
2.1. 一首詩的逐句分析
2.2. 蒼蠅與大海
2.3. 內部與外部
2.4. 形象分量與比例
3.是否可以談論聲音圖景?
3.1.“聲音圖景”的概念
3.2. 連續與疊加
3.3. 聲音與聲音的融合
3.4. 遠方的聲音
3.5. 聽覺的自我中心主義
4.聽覺的生成
4.1. 產前聽覺是聽覺嗎?
4.2. 沒有辭彙的兒童與聲音
4.3. 客觀傾聽的年齡:反射的問題
4.4. 傾聽,牙牙學語和模仿
4.5. 聽覺-發音循環
4.6. 聲音的分割與丟失
第二章 不可物化
1.作為聲學研究客體的聲音
1.1. 不存在沒有介質的聲音
1.2. 聲音的傳輸與速率
1.3. 頻率與幅度
1.4. 傳播,反射,衍射……
2.耳朵及其迷宮
2.1. 平衡性與聽
2.2. 諧分析理論
3.聲音的知覺問題
3.1. 興奮/感覺模式,韋伯-費希納定律
3.2. 音高與頻率
3.3. 幅度與強度,分貝
3.4. 知覺的時間閾限
3.5. 聲源定位,其易受影響的特徵
4.傾聽有助於更好地聽到嗎?
4.1. 遮蔽效應
4.2. 知覺作為預知知覺或者修復知覺
5.聲音不可“物化”的十個理由
5.1. 因為分歧,假如相信語言,在因果倒置之間
5.2. 因為撕裂,俄爾浦斯的身體,在不協調的學科之間
5.3. 因為處在秩序與混亂的連續性之間
5.4. 一部分聲音元素有損害其他、壟斷知覺的傾向
5.5. 因為多數聲音是事件性的、偶發的
5.6. 因為面對知覺的黏糊狀態難以進行時空隔離
5.7. 因為面對聲音採取非感情觀察的態度是困難的
5.8. 因為將我們固執地打發往其他事物,而非自身
5.9. 因為它或許是所有事物中最易受影響的
5.10. 因為它可能不是一個物體
5.11. 聲音,一個擁有品質與屬性的非物體?
6.重新構成問題的聲音
6.1. 可資傾聽物體的無限性
6.2. 聲音的非實體性
6.3. 聽覺視窗與耦合振盪;可物化與不可物化
6.4. 聲音的雙重知覺
6.5. 聲音中跨感覺感受的作用:材料、構造、節奏、空間
6.6. 光線與聲音音高
7.一個連續知覺的隱喻
7.1. 聯覺概念批判
7.2. 通過我們感官的知覺
第三章 人聲,辭彙及聲音
1.作為物化殘餘的聲音或人聲
1.1. 語言不是建立在聲音上
1.2. 語音不是其聲源的反映
1.3. 關於分揀理論
2.在聲音中傾聽人聲
2.1. “我只需要聲音對我言說”
2.2. 傾聽的擬人化傾向?
2.3. 聲音與人聲的連續
3.辭彙與聲音
3.1. 振動的消失
3.2. 象聲詞,語言與傾聽
3.3. 某一語言的特別象聲詞;克拉底魯主義
4.不去聽
第四章 埃爾格聽覺論
1.聲音場景:表演者還是聽眾?
1.1. 三個男人在一個車站
1.2. 埃爾格聽覺的奧秘
1.3. 傾聽的反擊
2.埃爾格聽覺與聲音反饋
2.1. 發聲者與接收者
2.2. 埃爾格聽覺作為反饋調節器
2.3. 我們內部與外部發出的聲音部分或全部選擇性遺忘
3.聽覺-發音循環
3.1. “自聽說”是自足的存在嗎?
3.2. 聲音鏡像
4.“《閃靈》效果”
4.1. 自聽“做”
4.2. 令大路歌唱
4.3. 啟動者
4.4. 與位移相聯繫的埃爾格聽覺陷阱
5.埃爾格聽覺循環中的新事物
6.在做與聽之間:命名
第五章 聲源線索
1.聲音的兩個極點
1.1. 鈴鐺與叮噹:造訪馬塞爾·普魯斯特
1.2. 聲音與空氣
1.3. 弓弦和音符
1.4. 與聲源連結的聲音:聲音的有形化指標
1.5. 純概念的聲音;存在“數位化”的聲音嗎?
2.應該封閉聲音嗎?
2.1. 聲音的場所,聲源的場所
2.2. 將聲音錨定在其源起上?
2.3. 向聲源的再投射;空間磁化
2.4. 創建一個與聲音空間一致的理論的不可能性
2.5. 聲音點
3.源起模糊
3.1. 聲音不反映其形象
3.2. 聲音與其源起同構性的有限性
3.3. 源起模糊的詩意
3.4. 當代音樂與聲音/源起的戲劇化關係
3.5. 源起模糊性的劇作法
4.形象化源起,真實源起
4.1. 識別式傾聽,非識別式傾聽
4.2. 聲音迅速確認詞典
4.3. 鋼琴聲,鋼琴的聲音
4.4. 源起化傾聽與形象化傾聽
4.5. 複製與模仿
4.6. 風格化與形象化聲音的問題
5.因果論法則討論
5.1. 聲音的多源起
5.2. 聲音因果論
5.3. 聲音自然主義
6.聲音永遠是……的聲音嗎?
6.1. 事物
6.2. 投射的陰影:總是“某個事物”的聲音
第六章 聲音的力量
1.建設,破壞
2.迷失,吸引,徵兆
3.聲音與力量平衡
4.超越聲音的聲音?神話,現實,騙術……
4.1. 所有那些我們聽不到的聲音
4.2. “閾下”聲音
5.可以談論聲音“效果”嗎?
6.能量循環
第七章 在傾聽複合過去式的永恆中
1.一種繼續的存在
1.1. 發生過的聲音
1.2. “解凍的話語”:一種延遲的耗散
2.無痕聲音的記憶痕跡
3.聲音的速率;同步性
4.傾聽的時間與聲音的時間
4.1. 因而可分解……
4.2. 心理總結的時間視窗問題
4.3. 一種時間距離可能性的缺席
4.4. 聲音不存在停頓
4.5. 存在“時間之外”的聲音結構嗎?
4.6. 聲音的時間與聲音講述的時間
4.7. 聲音傳遞中冗餘的功能
5.錯過一個聲音
5.1. 聽到事物的即刻記憶
5.2. 我們不會將出現的聲音當成消失的聲音來聽
5.3. 聽到所有一切可能嗎?
5.4. 話語保留
5.5. 詩歌收集墜落的聲音
6.停歇,意識到已存在聲音,一個聲音消失後的新收穫
7.時間作用下的傾聽
7.1. 影響聽覺警覺程度的因素
7.2. 超音樂節奏
7.3. 時間的調性
8.時間的聲響
第八章 一個分裂的世界
1.音樂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聲音嗎?
1.1. 音樂與數學,某種神秘的相似性
1.2. 音樂,從抽象的音高到具體的音色
1.3. 參數在音樂中的運用
1.4. 噪音、音樂:一種絕對的差異?
2.什麼是噪音?
2.1. 不同語言中的噪音辭彙
2.2. 將噪音界定為非音樂與語音問題的矛盾
2.3. 含義的十字路口
2.4. 複雜與混淆
2.5. 經清除清掃出的領域
2.6. 音樂對噪音的模仿
3.音樂與噪音的辯證法
3.1. 音樂,音樂化處理的聲音
3.2. 音樂性催生噪聲
3.3. 噪音音樂化顯露的特徵:音高和節奏?
3.4. 一部分被徵用的噪音
3.5. 重返噪音
3.6. 音樂性作為聲音的框架範圍
3.7. 噪聲主義的矛盾
3.8. 對一個自然聲的模仿絕不是一個聽錯覺
3.9. 電影中存在噪音美學嗎?
4.電影作為聲音的共棲之地
4.1. 同化或異化
4.2. 斯派克·瓊斯效果:噪音/音樂的不可約性
4.3.音樂/噪音的漸暈:為何雨滴使人愉悅?
4.4.不連續的花招:眾多“軸心維度”
4.5. 連續性的理想
第九章 中斷
1.消失的世界
2.七項基本技術效果
2.1. 捕捉
2.2. 電話系統
2.3. 系統地純音化
2.4. 放大/縮減
2.5. 聲音固定及其結果
2.6. 聲音生成及其樂器效果
2.7. 重塑
3.基本技術效果的結論
3.1. 保真度與複製觀念批判;清晰度
3.2. 聽覺隔離群
3.3. 斷開聲音聯繫
3.4. 弱聲美學
3.5. 新種屬的聲音,擔負新的使命
3.6. 聲音交流中的意外
4.聲音改變其本質了嗎?
第十章 視聽聯姻
1.視聽聯姻的古老性
2.視聽與聽視
3.附加價值,多餘幻覺,視聽生成效果
4.視聽中不存在聲帶
5.視聽生成效果的基礎
6.言語中心視聽或言語偏心視聽
7.視聽生成效果
7.1. 描繪與材料效果;物質化的聲音指標
7.2. 涉及視聽舞台圖景的效果:擴張、超級音場、懸置
7.3. 涉及時間及視聽分句法的效果:時間性、同步點、時間流逝線
8.視聽分割、“凹陷”的視聽、不協調的視聽
9.視聽效果是編碼的嗎?
第十一章 聲音的描述與分類
1.綜述:技術人員用來描述的參量
2.沙費的革命
2.1. 三種傾聽
2.2. 沙費界定下的聲音物體
2.3. 聲音物體不是:發音體、物理波動現象……
2.4. 聲音物體不是:一個錄製的片斷、一個記錄符號、一個主觀精神狀態
2.5. 聲音物體與固定
2.6. 聲音物體的時間界限劃分
2.7. 聲音物體的命名:為什麼聲音是一個謂語?
3.新的聲音分類與新的描述
3.1. 音色概念批判;為什麼這一概念繼續存在
3.2. 形式/材料
3.3. 基本類型
4.形態學,或者聲音物體的描述
4.1. 傳統描述的不充分;其他判據的必要性
4.2. 全體,形態學七項判據之第一判據
4.3. 關於複合全體的聲音:方位與口徑的概念
4.4. 諧音音色,第二項形態學判據
4.5. 顆粒,形態學判據的第三項
4.6. 形態,形態學判據的第四項
4.7. 力度,形態學判據的第五項
4.8. 形態學判據最後兩項:“全體輪廓”與“旋律輪廓”
5.聲音物體普通樂理的“缺陷”
5.1. 按照描述邏輯,極端情況只是一個特例
5.2. 聲音分類是為了回歸音樂?
5.3. 三維度場觀念批判
5.4. 一個設定處在空間外的物體
5.5. 一個“自然主義”的物體?
6.後沙費:聲音印象,聲音的角色
6.1. 趨向於一個動力觀念?能量邏輯
6.2. 聲音印象
6.3. 聲音角色概念;有生命的小東西
6.4. 聲音段
7.聽覺學建議命題
7.1. 物體與穩定性法則:脫離其固定形式的物體
7.2. 分解聲音物體/還原聽覺組合?
7.3. 一個新概念:“聽覺物體”
7.4. 聽覺學領域的擴大
8.無法逾越的沙費
8.1. 時間問題新走向
8.2. 一個新的等級結構?
8.3. 使問題“非極端化”的一種研究方式
第十二章 建構聲音
1.聲音是一項後天建設
1.1. 聽覺尊重
1.2. 聲音仍然不存在
1.3. 阻力:被動聽覺的神話
2.通過重複“聽覺層”形成的聲音物體
2.1. “在這遠離人間煙火的大漠上”
2.2. 傾聽還是多次聽覺?
2.3.聲音是超傾聽的
3.通過符號來記取聲音?
3.1. 音樂標記法的缺陷
3.2. 當標記法成為一張漏洞百出的地圖
3.3. 為所有聲音配置“附屬性”標記符號的益處
3.4. 對聲音視覺化的持續性迴避
4.以命名的方式構建聲音
4.1. 標識與命名
4.2. 命名的障礙:對塔蒂《遊戲時間》一個段落的聲音描述嘗試
4.3. 為什麼是辭彙
5.一個待建的辭彙表
5.1. 清點現存或另創新詞
5.2. 未說之物的交叉形成格線
5.3. 雙語的互動映證;蒼蠅的故事
5.4.相對地看待詞典
5.5. 針對源起的辭彙與針對聲音的辭彙:聲音的外形
5.6. 一個辭彙指涉一個聲音,或每個聲音擁有一個辭彙?
5.7. 針對一份材料的辭彙學研究例證:《情感教育》
6.更好地去聽
6.1. 聽覺考察習慣性條件的劇烈性
6.2. 死板的重複會摧毀物體?
6.3. 物體與其形式-角度
6.4. 一個可視物來服務於傾聽?
6.5. 聽覺的非聲音條件
6.6. 處在一定條件下的……物體
參考文獻
名詞翻譯對照表
人名翻譯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