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輩村

 聰輩村位於珠璣鎮的東南方,距離鎮政府約1000米。東部與塘東村相鄰、 西部與新村相鄰、南部與古田村相鄰、北部與珠璣村相鄰;聰輩村地處梅關古驛道的重要節點上,同時也是“廣府人”珠璣巷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聰輩村始建於明代,原本叫做村背村,因其始祖明代居住在茶棚坳村的背後而得名;到了明末清初,村背村里人才輩出,出了許多讀書人,故取名“聰輩村”,從此以後,聰輩村名一直沿用到如今。這裡世居民族有漢族、畲族。世居民係為客家民系。本地通用方言為客家方言。 2015年末,祖籍本村的台灣同胞有1人。2015年末,祖籍本村的華人華僑有4 人,主要分布國家或地區蘇利南。

村班子健全,黨支部成員3名,村委會成員5名,村民小組長10名。全村有黨員43名。

本村主要經濟收入以種植黃煙、養二元豬、勞務輸出為主。2010年全村種植黃煙530畝,養牛45頭,豬1000頭,雞350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聰輩村
  • 地理位置:珠璣鎮東南部
  • 人口數量:1515人
  • 耕地面積:1280畝
歷史文化,傳統民居,宗族文化,民俗文化,著名人物,所獲榮譽,

歷史文化

傳統民居

該村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356座。現存宗祠有3座。主要宗祠為鄧氏宗祠,始建於清代。有虎踞橋,始建於明代。重修於光緒十九年。主要建築特色:三個圓形斗拱,石砌結構,泥沙路面。有盧蔭棠,始建於明代。主要建築特色: 一斗形拱門,石匾鑲在門頂上,灰白粉牆,牆上有轉角,飛龍走鳳。代表性碑刻有黃氏,立於清代,現存於黃氏民居。代表性碑刻有虎踞橋重修石碑,立於清代,現存於虎踞橋旁邊。

宗族文化

村內有《鄧氏家譜》,於清代纂修。 《劉氏家譜》,於2005年纂修。《吳氏家譜》,於2001年纂修。《聰輩村村規民約》,於2005年7月制定。有鄧氏家訓於清朝制定。劉氏家訓於明代制定。吳氏家訓於明代制定。主要宗族活動農曆六月二十三舉行活動,會有舞獅表演,舞龍獅等活動。場所新廟,始建於清朝年。供奉觀音菩薩,主要祭祀活動與儀式農曆6月23日,過年節日,村民到寺廟祭祀觀音菩薩,求神拜佛。

民俗文化

該村民俗有舞龍舞獅,形成於清朝,舞龍在瑞龍、香火龍、雙香火龍、黃龍、游龍、雙龍等, 最有特色的是“瑞龍”,龍身分成十餘節,以竹片紮成, 裱上透明油紙,敷以彩繪,由十多位赤膊壯漢舞動, 伴以鼓樂、花燈‘火斗。表演時,龍在硝煙焰火下狂舞,場面壯觀、熱烈。“雙香火龍”、龍身用稻草紮成,插上香火,由表演者雙手持把,在夜幕中表演各種動作,點點香火構成的龍身,時而上,時而下,迅捷異常,動作流暢,形態逼真。
“雙龍奪珠”節目尤為引人入勝。舞獅多在春節時表演。獅有青草獅、鴛鴦獅、 磨地獅、九角獅、香火獅、廣獅、瑞獅、高腳獅等,舞有單獅舞、雙獅舞獅。 最有特色是磨地獅,以雙獅為隊,靈巧活潑,較多採用矮步、蹲步,舞姿精彩,氣氛熱烈,動作敏捷,步法矯健,不時低頭親吻大地, 表達勞動人民熱愛土地,希望豐收太平的願望。
青草獅,由八人聯舞,一人舞繡球,以協調的動作, 在鼓樂指揮下, 表演獅子的各種動作,有“參拜”“謝拜”“走謝”等具特色的表演。舞龍舞獅多與武術相結合,由武術師組成獅隊, 每逢較盛大節日均出來獻藝討彩。技藝八音鑼鼓,形成於明代,過程及特色簡介清代由湖南傳入。民間辦喜事,都喜歡請“八音班”來吹奏。多在農曆五月初三至初五,伴隨茅船唱奏龍船歌,挨家挨戶串游逗樂。八音鑼鼓由嗩吶、笛子、宋胡、三弦、班鼓、大鑼、小鑼、鐃鈸等組成。 可以演奏多種不同的樂曲,以歡快的曲調為主。

著名人物

鄧述熾
鄧述熾(1893—1951),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與共產黨人曾昭秀、 陳召南、周群標等交往甚密。在1928年春,中共南雄縣委組織農民武裝暴動,遭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鎮壓,鄧述熾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做擔保,救出了幾十名受害民眾。1944年,在南雄活動的中共地下黨為建立革命活動據點,決定興辦珠璣中學,鄧述熾擔任珠璣中學董事長,為革命事業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1950年,鄧述熾被舉薦為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選為主席團成員。1989年,該村被韶關市人民政府機構評為抗日戰爭革命老區村。

所獲榮譽

2021年9月,入選第二批廣東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