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寺

聞思寺

聞思寺,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西北五里河下古鎮湖嘴大街旁。原名通源寺,大悲庵。聞思寺始建於唐代末期,襟河面湖(城西管家湖,亦名西湖),煙波浩渺,鳥語花香,詩情畫意,環境幽美。歷經宋、元、明、清,由於水患兵災,其間幾興幾衰。宋時僧人蘭盂重新修建,定寺名為大悲庵,清規戒律甚嚴。元、明時期由於黃河多次泛濫,大悲庵數次被洪水淹沒。到了清初,寺貌才逐漸恢復如初。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玄燁再次下江南巡視,途經淮安府河下鎮,欽賜寺名為“聞思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聞思寺
  • 地理位置: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
  • 別稱:通源寺
  • 始建時間:唐朝末期
歷史背景,現代背景,地圖信息,

歷史背景

聞思寺始建於唐代末期,襟河面湖(城西管家湖,亦名西湖),煙波浩渺,鳥語花香,詩情畫意,環境幽美。歷經宋、元、明、清,由於水患兵災,其間幾興幾衰。宋時僧人蘭盂重新創建定寺名為大悲庵,清規法律甚屬森嚴。元、明時期由於黃河多次泛濫,大悲庵亦多次被水淹沒。到了清初,寺貌才逐漸恢復如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聖祖玄燁再次下江南巡視,途經淮安府(今淮安區)河下古鎮,欽賜寺名為“聞思寺”,康熙同時欽賜寺名的還有與聞思寺隔運河相望的佑濟寺,原名為湖心寺,又名十方禪院;湛真寺,原名紹隆寺,在程公橋西。
康熙期間,聚用繼注公任聞思寺方丈,四方信徒爭相到寺頂禮朝拜,江淮一帶文人賢士亦多與之交往。聞思寺香火益盛,時寺中僧徒有百餘人。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涵空承聚用之命繼任方丈,重新建造了地藏大殿,以擴大寺院規模,後又置田若干畝,所產糧食用以作為寺中開支與僧眾日常生活之資。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聞思寺住持海忍邀同廩生許煒於聞思寺內成立了“瘞骨惜字會”,收集士子所棄字紙,令寺僧逐日登記。並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好意者募資置田四十八畝,後於同治十三年,許煒又募田五畝五分,其所收租息用於寺中所派兩僧分單雙月瘞骨拾字之資,和寺中的一些開支。筆者幼時初習字時,長輩就時時叮囑我將廢字紙置於我家面前的古天興觀大殿後的牆縫裡,好讓聞恩寺的和尚收集起來集中焚燒。
聞思寺為淮安名剎之一,歷代方丈、主持大多知識淵深,文人墨客亦樂於與其往來。眼文任方丈時,士大夫多與其交往,大師接待一以真誠,凡登座說法,演揚內典,古德公案,隨處都成道氣。源長方丈精持戒律,無問寒暑,善寫丹青,愛繪雪中寒梅,於筆墨中帶有禪寂之意。西華方丈貌古而性朴,善草書工詩詞,與淮安文人雅士互有投贈。清康熙三年(1664年)進士楊光曾後裔楊壽恆博學好古,詩文有名,曾於聞思寺戒壇講學,聽眾有百數十人。

現代背景

1945年,中共中央華中局進駐淮安,辦公地點在今淮安區中學南校區內。時任皖東北蘇皖邊區軍政委員會書記、淮海區軍政委員會書記、淮北區黨委副書記兼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主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委員兼民運部長、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兼後勤司令部司令員的劉瑞龍曾居住在聞思寺大雄寶殿里,當時聞恩寺為中共中央華中分局的一個衛生所所在地。
1981年11月,劉瑞龍的女兒劉延東任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副書記,他寫了一首長詩給她,其中有這樣的警句:“事事靠實幹,不搞‘客里空。工作遇疑難,調研路自通。”劉瑞龍逝世時,他的夫人江彤獻給他的長幅輓聯中有這樣的話:“耿耿忠心,錚錚鐵骨,譜寫了磊落生平;凜凜正氣,蕩蕩胸襟,留幾多激昂往事。”這正是劉瑞龍一生的真實寫照。

地圖信息

地址:竹巷街北8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