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龍圍村

聚龍圍村,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下轄村,位於黃江鎮西南部,距鎮政府8.7千米,總面積7.2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村邊有花公山,海拔202米。村東有蝴蝶地河,村西南有蝴蝶地水庫和烈士水庫。東鄰龍見田村,南與舊村相鄰,北與黃京坑村毗鄰,西南與田心村相連,西北與樟木頭青山林場接壤。始建於唐代,因所處花公山下有一條用石頭砌成的龍,故名“聚龍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聚龍圍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
唐、宋、元朝屬東莞縣。明朝,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六都。清初沿襲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缺口司。民國期間,屬第三區梅安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一區龍和鄉;1957年,屬黃江大鄉;1958年10月,屬大朗人民公社龍和生產大隊;1961年底,屬黃江人民公社龍和農場;1962年,屬黃江人民公社梅塘生產大隊;1983年9月,屬黃江區田心鄉;1986年11月,屬東莞市黃江鎮田心管理區;1999年4月,屬黃江鎮田心行政村;2011年8月,屬黃江鎮梅塘社區。
世居村民有陳、譚、蘇、簡、李等姓,以陳姓為主,其先祖最早從中原遷至江西,再遷至廣東珠璣巷,於唐代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215人,其中男性110人,女性105人;80歲以上9人,最年長者91歲(女)。外來暫住人口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00人。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龍眼、荔枝、橙、橘也有大面積種植,盛產荔枝、龍眼。改革開放初期,村內有碾米、紅磚等加工廠。1991年後,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全村有工業企業10家,個體工商戶40家,經營行業有五金製品、模具、製衣、玩具、鞋業、印刷、油墨等。2015年,村集體廠房配套設施面積1200平方米,經營總收入66.5萬元,總支出5.4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工資收入、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等。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炒米餅、糖環、油角、煎堆、蛋醒、湯丸、年糕、松糕、老鼠仔、紅騰、鹹粽、灰水粽。
常梅公路從該村經過。20世紀80年代初通電話,80年代通自來水,80年代末通電,1996年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
村內有觀音廟,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2012年重建,供奉觀音菩薩。村民於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菩薩聖誕)、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進行祭祀,廟內僧人免費提供齋菜、飲食。民間還多信奉土地、鬥神、灶神、財神、火神、媽祖等,村民常於農曆初一、十五到寺廟燒香拜佛,祈求“多子多福”“長命百歲”“健康平安”“行善積德”。
村民間有聚龍圍村名來歷的傳說。聚龍圍村位於梅塘花公山下。傳說古時花公山上有條惡龍常常進村傷害人畜。一天,惡龍搖頭擺尾下山向村里奔來,村民認為等死不如拚鬥。於是,男女老幼掄起鋤頭迎戰惡龍。惡龍大吼一聲:“不怕鋤頭歹二張,最怕鋼釘丈二長。”大家儘管奮力拚搏,但無法制服惡龍。後來村民買回大鋼釘,將鋼釘楔進龍背節骨眼裡,並揮起鐵錘猛打。惡龍被刺傷,鮮血從山上傾瀉落到山下埔田。惡龍被打死後慢慢變成岩石。村民為銘記戰勝惡龍的功績,定村名為聚龍圍。
1959年7月,大旱,農作物乾枯。惠陽地區黨委書記馬林到村視察,批准修築大坑水庫。在修建過程中,5名駐軍官兵為搶救村民犧牲,故又名烈士水庫。同年12月,為進一步緩解災情,田心村(含聚龍圍村)再建蝴蝶地水庫,水庫容量195.4萬立方米,同時也是居民飲用水來源。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