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雲峰

聚雲峰

聚雲峰(又名海螺峰)海拔841米,是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著名景點之一,在縉雲寺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聚雲峰
  • 外文名稱:The Juyun Peak 
  • 地理位置:重慶市北碚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早7點-晚6點 
  • 門票價格:15元 
  • 著名景點:海螺洞
  • 海拔:841米
  • 特徵:山頂雲霧聚集
名字由來,地理位置,交通,自然條件,土壤,水文,動物,植物,景點,海螺洞,附近景點,

名字由來

峰上林木茂密,翠綠蒼鬱。峰頂因水氣蒸發,常有雲霧聚集,故名聚雲。因此峰有一個海螺洞,因此又稱為海螺峰。

地理位置

位於重慶市北碚區沙坪壩區璧山縣境內,距重慶市中區約45公里,距北培城區15公里。在縉雲山風景區內,縉雲寺後山,獅子峰南。

交通

公共汽車線路:解放碑、南坪、楊家坪均有公共汽車到北碚,到北碚後在地下商場車站換乘至縉雲山的旅遊專線客車,發車班時間為8:30,9:30,10:30,11:30,13:30,13:30,14:30,15:30,16:30,17:30,返程車在縉雲山大門乘坐
自駕車路線:1、渝合高速路縉雲山出口下高速公路,15分鐘即到。
2、沙坪壩經楊公橋、雙碑、井口到北碚,國道212經文星灣大橋合川方向到三花石上山。

自然條件

土壤

土壤以三迭紀須家河組厚層石英砂岩、炭質頁岩和泥質砂岩為母質風化而成的酸性黃壤及水稻土。山麓地區為侏羅紀由紫色砂頁岩夾層上發育的中性或微石灰性的黃壤化紫色土。
土壤分為黃壤和水稻土兩大類,並有少量零星分布的紫色土。黃壤大類又分為黃壤和黃泥土兩亞類,二者各有一屬,即冷砂黃壤土屬和冷砂黃泥土屬,其中冷砂黃壤土屬有6個土種,冷砂黃泥土屬有4個土種。水稻土大類只有1個亞類,1個土屬,3個土種。[3]

水文

縉雲山岩層為砂、泥頁岩相間組合,上層為厚砂岩,下層為泥頁岩,泥頁岩積水。岩層越厚,積水越多。在砂岩和泥頁岩接觸面,有接觸水流出。採煤後的煤洞有煤洞水,岩體在這些流水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以山脊線為分水嶺。在東南翼和西北翼上發育的許多平行排列的順向河及沖溝,構成了縉雲山的梳狀水系。

動物

節肢動物門共有2綱,20目,147科,1264種。其中昆蟲綱有17目,119科,1071種,蛛形綱共3目,28科,193種。現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共4綱,2l目,51科(另有2個亞科),189種。其中兩棲綱的1目,3科,8種;爬行綱2目,6科,21種;鳥綱的12目,30科(另有2個亞科),134種;哺乳綱的6目.12科,26種。

植物

保護區有植物246科、992屬、1966種。其中,淡水藻類植物2科、19屬、105種;苔蘚植物45科、77屬、109種;蕨類植物38科、75屬、148種;裸子植物9科、26屬、45種;被子植物152科、795屬、1559種。在這些植物中,木本植物549種,占27.9%;草本植物1109種,占56.4%;竹類植物94種,占4.8%;苔蘚植物109種,占5.6%;藻類植物105種,占5.3%。

景點

海螺洞

螺洞位於聚雲峰右側山埡岩石上。洞口徑1.8米,深3米左右,洞形似海螺,當山風吹入,洞穴呼呼有聲,故稱海螺洞。後有好心人,將洞中凸石打掉,破壞了自然形成的空氣振動發音的條件,螺聲至此就消失了,現徒留其洞。上方所鑿“海螺洞”系1998年西南師大鄧福林先生所書,工匠趙忠益所刻。

附近景點

獅子峰海拔864米,由下仰望,其狀似雄獅俯臥峻岭,獅子峰上又有一頭銅獅子,故名獅子峰。於峰頂“太虛台”極目遠眺,蜿蜒如帶的嘉陵江和風光秀麗的北碚城可盡收眼底。
縉雲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年),後曾稱“相思寺”、“崇勝寺”、“崇教寺”,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縉雲寺為國內唯一的迦葉古佛道場,寺中自古辦學,名為“縉雲書院”。
香爐峰海拔854米,與獅子峰相對峙,峰旁一石柱高約20米,形似香爐。峰上建有高達41米的觀景樓。
小平舊居位於杉木園東南角,距賀龍院300餘米,為2幢一樓一底小樓,前面的是原中共西南局辦公處,後面是小平同志任中共西南局書記時舊居。
賀龍院原西南軍區司令員賀龍元帥辦公樓,為一樓一底,中西合璧式建築,掩映於蒼松綠樹叢中。樓前塑有賀龍元帥半身戎裝石雕像。
洛陽橋在縉雲寺山門前,有一座小石拱橋,橫跨溪澗,不知創建於何時。相傳馮狀元常到橋上迎著朝陽洛誦詩文,故名洛陽橋。現存的洛陽橋,系1953年修公路時改建的。橋寬4米,掩映在碧綠的叢林之中,秀麗靜謐,常為遊人駐足之處。
八角井在縉雲寺西北100餘米處,石地鑿成,深10餘米,池水澄碧,常年不涸。井上石欄系1953年用青石砌成八角形。傳說當年馮狀元在此讀書時,常到池中洗墨,故稱“洗墨池”。1990年周雲泉所題“八角井”石碑,現立於井旁。
黛 湖在紹龍觀後,九龍寨下的公路邊,水清澈碧綠如黛。1930年,江津白屋詩人吳芳吉便取名“黛湖”。1935年,書法家歐陽漸書題“黛湖”。1934年,北泉公園經理鄧少琴等組織北泉黛湖水利協會,向四川省水利委員會貸款法幣120萬,修築堤壩蓄水,並立有“黛湖”石碑。1955年,重新修築黛湖堤壩。現黛湖蓄水面積近30畝,湖中有鼓藻類植物20屬140餘種,是淡水藻類植物的重要保護基地。系垂釣、蕩舟的極好場所。1997年,慶銀集團公司開發黛湖,建立“度假村”,後社會反映強烈,市政府出面制止。
龍 塘在縉雲寺西面八角池附近,為平地下陷深塘,寬30米,深30米,上小下大,呈圓形。周圍竹樹茂盛,塘底植被蔥蘢,有潺潺流水,常年不斷。當地農民曾用繩索下底探險採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