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作戰實質上就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對極小視窗內的高價值目標實施同步、連續、高密度的飽和精確打擊。
聚能作戰具有時空濃縮、難以反擊、進程可控等特點,這種方式一直為進攻者所追求,但只有在信息化作戰條件下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聚能作戰
- 外文名:Shaped Charge Mode Operation
- 標籤:軍事
定義,制勝機理,條件,公式,
定義
所謂聚能作戰(Shaped Charge Mode Operation),就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同時使用多種高能武器彈藥,對特定的有限區域內的高價值目標實施的同步、連續、高密度的飽和精確打擊,迅速癱瘓敵作戰體系並達成作戰目的的作戰方式。
換一種說法是,一體化聯合作戰與高能精確彈藥技術以及情報監視與偵察獲得的目標資料的結合,使在極短時間內能把能量高度集中在極小的視窗里成為現實,聚能程度高者勝。
“聚能”一詞屬於冶金學術語,意指通過某種方法和手段聚集能量並集中於某一點。
聚能作戰是相對於外科手術式打擊的靈巧作戰而言的。
●地毯式轟炸的現代版:就打擊範圍而言,是在極小“視窗”里對高價值目標進行精確的“地毯式”飽和打擊。
●靈巧作戰的發展版:就打擊時間而言,是在極短時間內對大量目標實施同步的外科手術式打擊。
●體系破擊的簡明版:從打擊效果而言,是通過爆發力使對方無法反擊的方式迅速達成戰爭目的,打擊過後如同漁網,街道等框架還在但沒有了內容,附帶損傷很小,成功機率較高。爆發力產生的毀滅性後果,使系統出現“轟塌”效應,對手無法做出有效反應。
制勝機理
- 集中能量,簡稱集能。“鑄鉛行動”採用空地一體化聯合作戰,使用的精確彈藥超過80%。集能是建立在一體化聯合作戰基礎上的,力量構成具有陸海空天信(息)心(理)的全維性,可以做到信息火力一體、空中地面一體、有人無人一體,結構決定功能。由於力量結構的決定功能。由於力量結構的多維、打擊方式的多樣和時空的高度同步,使集能具有很高的飽和度,目標區域遭到的飽和的精確打擊。
- 集中時間,簡稱聚時。採取閃電戰戰術,短時間、快節奏,以瞬間作戰應對瞬間目標(在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中瞬間出現和消失的目標,即時間敏感目標),使OODA周期大大短於哈馬斯,達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 集中目標,可謂集約。精選目標,提高單個目標打擊對敵方整個作戰體系的影響力,做到集約作戰,而不是粗放作戰。集約是現代管理學的重要概念,相對於粗放而言。集約就是深耕細作,對打擊目標實施精細化管理,制定遞進式目標打擊清單,合理確定打擊順序,達到軍事效益的最大化。
- 無法反擊,就是致命。因為突然性、高強度,受攻擊方判斷不了進攻方的戰爭目的、規模、方向;因為同步性、精確性,無法組織有效抵抗,或使抵抗變得沒有意義,在心理上確信失敗不可避免,只能疲於奔命;因為指向性、綜合性,難以獲得外部支援和後發優勢,從戰略到戰術都無法反擊。
- 進程可控,低風險低成本。進攻一方處於戰略優勢,付出的代價很小,附帶殺傷很小,打完就撤,隨後轉入戰略防禦,同時展開心理戰、法律戰、輿論戰,牢牢控制話語權。而受攻擊一方,由於作戰體系受到結構性、毀滅性打擊,短時間內無法恢復,以及聚能作戰產生的巨大心理震懾作用,很難在短期內實施大規模的報復行動。
- 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的凡這種帶有聚能性質的作戰行動,幾乎無一例外的是“打了就打了”。
條件
實施聚能作戰的必要條件是:
①戰爭思想的發展。
●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背景,主體國家利益的互動性,誰也不想把戰爭擴大,安全認同發生變化。
●冷戰結束後,世界進入單極格局,多極化進程緩慢,美國一超獨霸,制約太少,軍事強國單邊干預、越境打擊、斬首行動屢屢得手,產生示範效應。
●NMD、TMD等戰略防禦系統的發展,使傳統的核威懾失靈,基於有限常規精確打擊的教訓性威懾,特別是斬首的威懾理論逐步發展起來,針對領導人及其指揮機構的定點清除行動,沒有受到國際法的禁止,也很少受到國際社會的非議,這等於允許公開“暗殺”。
②結構理論的突破。聚能作戰是以軍事手段獲取結構優勢的重要途徑。網路中心戰、“五環”模型、戰略癱瘓等理論發展,特別是目標排隊技術的出現,可以準確評估目標的綜合價值,為摧毀作戰體系的結構奠定了基礎。這種“選單式”打擊,使戰爭進程的可控性達到新的水平。
③精確打擊的進步。精確定位、精確引導、精確攻擊、智慧型彈藥,武器的精確性達到新的高度,圓機率誤差可以控制在0.5米以內;巨型鑽地彈如美軍的“掩體粉碎機”等,可以穿透20層大樓,並在指定樓層爆炸,或摧毀深藏於地下60米甚至更深的掩體。作戰目的的有限性與戰爭技術手段的精確性結合,附帶損傷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④信息不對稱。已開發國家擁有先進的信息平台,擁有信息空間的優勢。對於掌握制信息權的一方來說,對方的空天是開放的,你可能採取了很多自以為很嚴密的措施,但你的一舉一動人家看得清清楚楚。這種信息域的優勢會到達物理域,很快會轉化為制空、制海、制陸的優勢,如同威懾轉移一樣,出現制權轉移現象。
作戰形式的演變。聚能作戰的基礎和前提是一體化聯合作戰,沒有這一條,無法集聚各方面、各種形式的能量,集能的強度是不夠的。“鑄鉛行動”中,以色列陸海空天信心“六維”力量全部投入作戰,特別是以政府在發布虛假信息,實施戰略欺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讓哈馬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最終釀成殺身之禍[。
實施聚能作戰的充分條件是:
①戰略上占有明顯優勢。這些優勢具體表現為:整體力量上占有絕對優勢;擁有發起戰爭的主動權;實施軍事打擊的時機合適;採取行動不會引起對手的聯合反擊;具有承擔戰後重建的能力。
②區域力量對比相當。在戰場上直接投入的作戰力量與對方用於直接抵抗的力量相比,應當占有優勢,至少旗鼓相當。否則,將可能遭到強大抵抗和大規模報復,反遭毀滅性打擊,出現所謂的常規武器的“核效應”。
③戰役戰術上有機會。發現對手在安全、部署和行動上的漏洞;準確掌握情報,並已完成目標資料準備;己方的作戰準備未被對方發現。
公式
為了全面、準確刻畫聚能作戰的本質屬性,這裡引入聚能度Et、聚時度Te、集約度Co和目標打擊間隔Td四個基本概念。
聚能度:每秒內摧毀的目標數。計算公式如下:
Et=O/t
式中,O為某一次作戰行動中摧毀的目標數量,t為該行動所持續的時間。
聚時度:戰爭時間是聚能時間的倍數。計算公式如下:
Te= T / t
式中,T為整個作戰行動或戰爭持續的時間,t為某一次作戰行動所持續的時間。
集約度:打擊視窗與戰場面積之比。計算公式如下:
Co=r/R
式中,r為某一次作戰行動所需要開設的視窗半徑,R為該行動所涉及的整個戰場的半徑。
目標打擊間隔:某一次作戰行動中平均摧毀一個目標所需要的時間。顯然,有如下公式:
Td =1/Et。
事例
2008年年底,以色列對加沙實施代號為“鑄鉛行動”的軍事打擊。開戰僅4分鐘,就摧毀哈馬斯重要目標100個,成功率高達95%,之後又連續炸死拉揚、賈邁勒、西亞姆等哈馬斯高級官員。
這場22天的戰爭特別是開戰4分鐘所透露出的信息表明,隨著“新新”軍事變革的發展,一種全新的作戰方式——聚能作戰,將成為未來信息化局部戰爭的重要方式。
“鑄鉛行動”從2008年12月27日開始,2009年1月18日結束,歷時22天,總計528小時31680分鐘。12月27日至1月3日為空中打擊,1月3日至1月18日為地面進攻。按照前面給出的計算方法,開戰4分鐘的有關參數如下:
一是作戰時間極短,戰爭進程高度可控。整個行動22天,聚能作戰只有4分鐘,僅占整個戰爭時間的萬分之一強,打完立即進入地面進攻,達成戰爭目的後立刻收兵。整個“鑄鉛行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聚能作戰,但開戰4分鐘則只是典型的聚能作戰,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二是作戰強度極高,作戰行動高度濃縮。8天空襲共摧毀目標700餘個,平均,每16分鐘摧毀掉一個目標。而開戰4分鐘摧毀100個目標,平均2.4秒摧毀一個目標,密度是8天空襲的400倍、整個戰爭的1575倍。
三是作戰效果致命,具有一劍封喉特徵。開戰4分鐘內打掉整個行動14%的目標,而且都是高價值目標,基本上摧毀了哈馬斯的指揮控制機構,使哈馬斯陷入系統性癱瘓,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對整個“鑄鉛行動”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
四是從實施過程看,殺傷的鏈條非常完整。
①高度集中使用傳統與非傳統、動能與非動能的高賦能武器和彈藥;
②實施精確作戰,包括情報精確、定位精確、打擊精確、評估精確;
③同步作戰,不同方向、不同目標、不同力量同時發起攻擊;
④在短時間內發力,作戰時間只占整個戰爭準備和實施的極少部分;
⑤打擊範圍很小,重點是高價值目標,使用的飛機、彈藥也很少,消費比較高;
⑥不間斷的持續打擊,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
⑦綜合使用各種可能手段,包括通過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途徑實施的戰略欺騙,配合實施軍事行動。
自20世紀90年代至“鑄鉛行動”之前,以色列先後實施定點清除行動35次,殺知名人物25名,其中空中清除26次占70%,炸死17名占69%。而這次行動,以色列僅以傷亡30人的代價,即獲得哈馬斯傷亡超過2000人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