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馬可鐘樓
- 外文名:Campanile di San Marco
- 地區:義大利威尼斯
- 地位:威尼斯的地標之一
簡介,發展歷史,數次重建,倒塌與重建,影響,
簡介
聖馬可鐘樓高98.6米,構造簡單,下半部是由磚塊構成的巨大柱狀建築,每邊長12米,高50米;上方則為拱形鐘樓,共放置了5座鐘,拱形鐘樓的上方是方形建築,外牆分別由獅子與威尼斯的女性象徵(正義女神,la Giustizia)所妝飾。
發展歷史
聖馬可鐘樓的前身是在9世紀時出現的(當時的威尼斯公爵是Pietro Tribuno),並建築在古羅馬的地基上,作為碼頭的瞭望台,後來被包含在聖馬可廣場的範圍內。在12世紀時(當時的威尼斯公爵是Domenico Morosini),鐘樓底部是迴廊的一部分,在當時被當成了威尼斯總督宮護衛隊的營區。這個迴廊是由聖索維諾於1549年建造完成,1663年擴建。
數次重建
在1489年,一場火災對聖馬可鐘樓造成嚴重的損毀,並燒毀了鐘樓木造的尖端。而現在鐘樓的造型是在16世紀所設計的,因為當時鐘樓被1511年3月所發生的地震所毀壞。鐘樓的修復工作原先是由Giorgio Spavento負責,不過後來是在設計師彭恩(Bartolomeo Bon)的指揮下來完成。在鐘樓修復完成後,大理石的拱形鐘樓首次出現,同時在鐘塔頂樓放置了守護者聖馬可的雕塑,在天使長加百列的木製雕像被安放在鐘樓後,重建工作終於在1513年7月6日完成,歷史學家Marino Sanuto也記錄了慶祝典禮的過程。
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聖馬可鐘樓多次遭遇火災的破壞。羅根納(Baldassare Longhena)在1653年完成聖馬可鐘樓的重建。1745年4月13日發生的一次火災迫使鐘樓進行大規模的修復,並導致一些工人被掉落的石塊咂死。在1776年,鐘樓被加上了避雷針。在1820年,舊的天使長加百列雕像被Luigi Zandomeneghi替換成新的雕像。
倒塌與重建
1902年7月,聖馬可鐘樓的北面出現了開裂的徵兆,裂縫在接下來的幾天內繼續擴大,聖馬可鐘樓最終在7月14日星期一
上午9點45分完全倒塌,並砸毀了下方的迴廊。幸運的是,一隻管理員的貓在事件喪生,無人傷亡。因為聖馬可鐘樓的相對位置,所以災害的損失相對較小,除了迴廊,只有威尼斯瑪西
安圖書館(Biblioteca Marciana)的一角受到破壞。